文教生活

食品課徵糖稅 改善國民健康

記者 傅鴻儒、郭思綦、鄭村棋/採訪報導

近年,因糖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如肥胖糖尿病,成了世界各國迫切解決的危機,國際間開始興起徵收糖稅的研議,以稅收作為手段,提高含糖飲料的售價,改善國民健康。糖尿病作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何有效抑制其所帶來日益升高的醫療負擔,可謂面臨巨大的挑戰。

糖稅引進恐衝擊製糖產業。攝影/鄭村棋

提高售價 降低需求

糖稅又稱做「含糖飲料稅(Sugary drink tax)」或者「汽水稅(Soda tax)」,主要以提高含糖飲料的價格,減少民眾購買。世新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蘇怡如提到,糖稅類似於台灣的菸酒稅,課稅目的在於降低民眾對於相關產品的購買意願,以達到改善國民健康的目標。世新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建良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課徵糖稅無可厚非。

針對課徵糖稅之後是否能有效控制消費者購買,蘇怡如提到,若稅收幅度不大,即便針對商家課稅,可能還是不會降低消費者消費之意願,反而可能導致消費商品上的轉移。陳建良表示,一切還是要回到科學根據上,縱使課徵糖稅後效果並不顯著,但只要有省下相對的健保支出,或是使得業者因為購買率降低,而研發保留口味且健康的新產品,糖稅徵收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補充健保醫療給付

立法委員高嘉瑜曾建議課徵「肥胖稅」作為改善健保財務的方案之一,主張政府應從根本上照顧國人健康,衛福部應針對會造成國人疾病的高熱量、高糖分食品課徵肥胖稅,不過最後並未實施。

市售含糖飲料未來可能將納入課徵糖稅範圍。攝影/鄭村棋

陳建良解釋,台灣若要課徵糖稅,其目的可能跟他國有所不同。以美國為例,人民普遍肥胖,其影響的不單只是國民健康,更嚴重可能造成國安問題;而台灣則是為了補充健保的醫療給付,他提到,部分台灣人經常因糖尿病洗腎,但其醫療支出卻是由國家健保負擔,長期之下健保面臨虧損的問題。他直言,看醫生需要自費的美國都課徵糖稅,台灣更有理由收取糖稅。

製糖相關產業在課徵糖稅之後是否面臨衝擊,蘇怡如提到,或多或少都有影響,至於程度則要看課徵的幅度及影響的層面,更重要的是政府需做好相應的配套措施,並與相關利害團體討論協商,共同尋求解決方法。陳建良補充,其實課徵糖稅的稅金,除了挹注於健保,也可以將其用在研發新產品,以改善台灣消費環境,並提供額外工作機會的可能性。

陳建良認為,糖所帶來的健康問題,需由民間與政府共同合作,政府應要帶頭做政令宣導,改變民眾對於含糖產品購買的觀念,例如食品是否一定要加很多糖才代表美味等;而民眾可以調整自身消費習慣,商家甚至可以建立產銷履歷,標明食品含糖量,讓消費者能做出選擇,從上到下,建立一個新的消費與飲食文化。

攝取過量 增加罹病風險

對於人體每日糖攝取量,營養師曾芳瑩表示,由於性別、年齡和體重等差異,每人每日需求量也不同。以成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為基準,糖類的佔比應是10%,換言之,糖分的攝入一天不能超過200大卡,約50克糖。

過度攝取糖份會造成肥胖及慢性疾病。攝影/鄭村棋

從飲食的角度出發,如何健康科學的攝取糖分,曾芳瑩指出,平常吃的澱粉類食物,如米飯、麵條和地瓜等,經過一系列的消化後產生的醣分子,是人體每天主要的糖分來源。而作為飲食金字塔的天然食物中,如鮮奶中的乳糖,水果中的果糖等也富含糖分,因此無需額外攝取。

曾芳瑩提及,糖刺激大腦釋放腦內啡,但若攝取過量,可能導致部分人對糖有依賴性,她解釋,腦內啡是一種會讓人情緒紓緩甚至愉悅的產物。她解釋,糖除了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心情愉悅外,也可改善口感以及延長食物保存期限,因此被廣泛運用於食物中,導致人們不知不覺中攝入大量的糖分。

「一杯珍奶約700大卡,多餘的熱量需要3-5天來消化,因此兩週才喝一次手搖飲較為合理。」曾芳瑩補充,醣類儲存在肝臟周圍,除了外型上會讓腰圍增加,從健康的角度考慮,「肥胖作為百病之源」,糖分攝取過量可能增加脂肪肝、糖尿病、痛風等疾病的風險,更甚者會因此患上死亡率高的肝癌。

路上常見人手一杯手搖飲。攝影/鄭村棋

喜好吃甜  台南獨特飲食文化

「愛吃甜」是台南獨特的飲食習慣之一,台南市市長黃偉哲也經常在他的社群媒體上以「全糖市」的外號替台南做城市行銷。台南市資深文史工作者曹益誠分享,這樣特殊的飲食文化,背後具有濃厚的歷史因素。

甜食小吃是台南的代表文化。攝影/鄭村棋

「台南口味偏甜,主要是因為早期產業因素。」曹益誠表示,從荷西時期,荷蘭人為了出口糖業到東南亞或中東國家,在台灣發展糖業。加上蔗糖的生長環境為亞熱帶氣候,也就是在濁水溪以南。他指出,這樣的農業因素,以及荷蘭人登入台灣以安平作為根據地,使得糖業重鎮落在了台南。知名酒店自助餐經理林曉薇亦提到,因為台南在日治時期帶來的神社信仰,使得糖多被富貴人家製作成甜品,因而被視為是榮華的象徵。

蔗糖曾為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傅鴻儒

曹益誠補充,早期臺灣的糖業主要是做出口用,然而在二戰台灣光復後,古巴等中南美國家經濟甦醒,同時也加入了糖業外銷的競爭,使台灣失去糖業優勢。他透露,為了處理外銷量供過於求的糖,因此流入了民間使用,也因此形成了「南甜北鹹」的飲食文化。

然而,根據粉專台南式統計,台南人其實並非市府所說都喝全糖,對此,林曉薇分享「能將飲食作為城市行銷,雖然會形成刻板印象,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品質保證」,但她也提醒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台南也逐漸接受減糖飲食,勢必也要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曹益誠則提到早期的台南只有部分的小吃才有甜味,例如羹麵;而當下在各種飲食中,應該要更加強調健康與原味,才會是真正對於美食之都的城市行銷。

 

延伸閱讀:

糖分過量危害健康 打造減糖新生活

手搖飲、現煮咖啡 明年起需標出糖量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