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Web3.0新浪潮 政策法規尚待完備

記者 尤帷純、柯又甄、郭興宇/採訪報導

隨著區塊鏈技術發展,Web3.0的概念也得以實行,其中包括加密貨幣以及NFT,而這些區塊鏈下的產物都與Web3.0所強調的去中心化息息相關。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統計,區塊鏈風險投資在2022年同比增長4%,達到26.8顆比特幣,可見Web3.0著實成為了新一代熱門的趨勢與話題。

區塊鍊與網路的關聯性(示意圖)。圖片來源/Canva、製圖/尤帷純

隱私資訊 回歸用戶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東亞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周克行說明,由於過去資料傳輸較慢,瀏覽網站只能閱讀,不能寫入也不能回饋,這就是所謂的Web1.0。後來到了目前大多數人所處的Web2.0階段,所有使用者皆為創作者,能夠上傳文章與影片,而這些網路上的紀錄都會保存在業者的手裡。Web3.0強調將這些原先掌握在業者手中的資料交還給使用者,將資訊自主權回歸個人,也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

三代互聯網的比較。資料來源/區塊鏈網站邦卡、製圖/尤帷純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廖世偉解釋,Web2.0講求互動性,例如社群網站與部落格的互動機制,且會將資料交給Google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但如此一來資訊被少數公司壟斷,資訊便容易停滯不前。而Web3.0則強調網路自治,以零信任以及去中心化為原則,隱私權回歸到使用者身上,使用者擁有自己的資料、帳戶以及資產,便能避免資源集中大公司。

  • 零信任:概念是「從不信任,總是驗證」 ,即不應預設信任裝置,即使裝置已經連接到經許可的網路。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去中心化 安全堪慮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曲建仲表示,加密貨幣號稱使用「區塊鏈」的金融創新,骨子裡就是高級知識份子用專有名詞唬弄監管機關與社會大眾,把龐氏騙局包裝成金融科技炒幣圈錢而已。

他解釋,Web3.0強調去中心化網路自治,但是「去中心化」就代表沒有人管、詐騙橫行,安全性堪慮;再者,會有什麼用處?如果由監管機關來監管反倒又變成「中心化」的東西,兩者自相矛盾,顯然Web3.0只是另外一個「唬外行人做行銷」的專有名詞而已。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說明,嚴格來說台灣相關法律規範並不多,現在礙於法規仍未完全,Web3.0又發展的太快,各國政府必須討論該如何以合理的角度監控。他表示,至今為止台灣也配合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提出的監管規範,修正洗錢防制法第五條,將虛擬通貨平臺與交易業務納入法律規範。

各國政府合作研擬Web3.0相關法律規範(示意圖)。圖片來源/Canva

數位發展部多元宇宙科資安制度工程師黃彥霖表示,數位發展部負責研析與驗證Web3.0技術發展,並打造數位公共基礎建設與公共財,以協作科技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促進公民數位福祉。金融投資或支付性質的虛擬資產平台,主管機關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他指出,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智能合約由世界各地使用者進行操作,各國政府正在研擬與去中心組織或提供去中心服務的法人實體監理或相關合作方法,但目前僅有少數案例可以借鑑。

關於台灣現行法律規範問題,范建得也舉例,當有心人利用比特幣做詐騙交易時,由於比特幣並非貨幣,便會被法院判斷無涉及與貨幣相關之銀行法,僅構成詐欺罪。他也強調,法律規範畢竟是事後諸葛,交易所必須確保用戶有無異常,並配合法律限制詐騙行為,才能夠有效做到風險管制。

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示意圖)。攝影/尤帷純

匿名交易 監管難度高

Web3.0創造市場的新面貌,尤其加密貨幣也帶起一陣不小的浪潮。周克行解釋,加密貨幣透過技術得到信任,在區塊鏈上無法竄改交易紀錄,具有極高透明度。法定貨幣以政府保證它的價值,加密貨幣則藉由區塊鏈獲得信任,而它的價值波動較大,吸引許多民眾想藉此獲利。

但這樣的風潮也衍生出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台灣區塊鏈協會理事長劉庭瑋解釋,匿名性的交易模式是加密貨幣的特徵,只要用戶不使用任何交易所便能夠完全隱藏資訊,這使政府難以監管。他表示台灣區塊鏈協會、數位發展部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目前正推行相關法規,法規也還在持續和業者討論做初步擬定,並未全面,無法有效遏阻利用加密貨幣進行詐騙的行為。

他說明智能合約的規則一旦啟動便無法更改,若出現任何漏洞,只能任由駭客攻擊,或遭有心人士利用bug掏空資金,這是區塊鏈中常見的風險,因此業者須對區塊鏈的理解夠深,否則容易受攻擊,使架構好的服務崩潰。

劉庭瑋呼籲,業者必須認識其顧客,而用戶必須做到反洗錢聲明。政府規範業者了解用戶的資訊、資金來源與用途,若是對此一無所知,絕不可能降低風險。至於用戶使用這項技術時的風險與業者不同,劉庭瑋說明,私鑰(private key)在區塊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區塊鏈錢包連結至假冒的交易所或其他資料庫平台,私鑰就會被盜用。他無奈道,許多用戶對於區塊鏈的了解過淺便急著投資,容易把畢生積蓄全數投入,一旦私鑰洩漏,便會受到極大損害。

范建得也補充,虛擬貨幣在經過區塊鍊分析後,若發現自身帳戶中有「受汙染幣」存在,也是一種投資損失。當越來越多人關注虛擬貨幣市場,除了政府與業者更必須增加相關風險管理機制外,民眾也須提高風險意識並加強錢包管理,否則這個市場會失去信任,也容易使更多對市場不夠了解的使用者受害。

  • 私鑰:在比特幣的區塊鏈網路中,使用者將會拿到一組公鑰私鑰對,公鑰可以被區塊鏈網路中的所有使用者看到,私鑰則僅由自身保管不能讓對方知道,而所有的交易與簽章都是透過使用者手上的私鑰來加密,這組鑰匙其實就相當於比特幣網路中的身份。
  • 受汙染幣:當虛擬貨幣被用於犯罪活動時,它們已被此事件污染,這些受汙染的虛擬貨幣被稱為「受汙染幣」。

資料來源/區塊吧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

智能合約如出現漏洞,可能易受駭客攻擊(示意圖)。攝影/尤帷純

投資門檻低 虛擬數位資產吸引民眾關注

劉庭瑋表示,年輕人與上一代有著非常明顯的競爭劣勢,過往買地買房較容易,但由於房價漲幅高,現代人想買房是天方夜譚。他說明,現今全世界人口達到80億,平均知識水準也更高,他認為在競爭力更高的情況下,虛擬貨幣的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使年輕人口更傾向關注加密貨幣。

但民眾紛紛投入對市場不全然是好處,曲建仲表示,虛擬貨幣算是買空賣空,得利者往往是貨幣發行方。大多數人則是跟進投資的人,對於實體金融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只是透過區塊鏈這個專有名詞去進行包裝,而相較於傳統金融集中於銀行端的資料庫,虛擬貨幣則是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將資料分散在各個礦工的資料庫中。他也主張政府應該切割實體金融與虛擬貨幣,虛擬貨幣的幣值波動大,如果崩盤也會帶給實體金融極大的損害。

而虛擬貨幣與NFT皆是區塊鏈技術下的產物,曲建仲解釋NFT是一組數位身分證,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在虛擬世界的數位資產,能夠透過虛擬貨幣進行購買。但他強調,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進入虛擬世界,並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在這些虛擬的事物中,對NFT有興趣的人多半是喜歡遊戲與網路世界的。他認為,元宇宙在未來的發展仍然無法完全取代我們所處的現實生活,且多數購買NFT的人都是想藉由炒作買低賣高賺取價差,還是無法真正達到促進金融的效果。

 

延伸閱讀:

搭上加密貨幣熱潮 NFT有望成趨勢

<

p class=”entry-title”>搶佔未來商機要小心!NFT投資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