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回收循環再生 環保與效益孰重
我國於今年12月1日宣布口罩解禁,可預見口罩的使用量將急遽下降,但口罩的消耗依舊可觀。基此,如何妥善處理廢棄口罩,甚或設法回收再生,以降低汙染兼顧循環永續精神,即成為當下密切關注的環保議題。
我國於今年12月1日宣布口罩解禁,可預見口罩的使用量將急遽下降,但口罩的消耗依舊可觀。基此,如何妥善處理廢棄口罩,甚或設法回收再生,以降低汙染兼顧循環永續精神,即成為當下密切關注的環保議題。
小至碗筷,大至建築,「竹」可謂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的重要原材之一,炎炎夏日的涼筍冷盤、冬日暖胃的筍湯皆源自於竹,不僅是大眾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謂數代人的共同記憶。竹林大量分佈在台灣各個角落,其豐富的「食、用」性,更是使竹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鍵。
因《原住民身分法》僅認定山地及平地原住民身分,未涵蓋全臺所有南島語系民族,大法官於2022年十月宣告違憲,規定三年內完成修訂或另訂特別法。平埔族群守護傳統文化,盼獲身分認同,然而資源分配、人數多寡爭議造成原住民間關係緊張。
在台灣競選海報屢見不鮮,但同時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為此就有參選人將競選帆布製作成米袋或帆布包,讓這些海報可以在選舉後還能被利用,不淪為龐大的廢棄垃圾。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已經成為新的商業發展趨勢,不少業者都投入於環保產品的研發、量產,共同打造可再生的經濟模式。有許多台灣品牌分別以各種在地原料打造環保商品,為循環經濟帶來新的可能性。
人人都知道澎湖的雙心石滬,但是卻很少人注意到,在台灣本島,也擁有百年歷史的桃園新屋石滬群,新屋石滬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海浪拍打侵蝕,石滬損壞不堪,是依靠桃園石滬協會的石滬修復技師,才逐漸讓石滬重新恢復樣貌。
連著阿里山山脈往下,嘉義縣竹崎鄉的桃源村就位在鬱鬱蔥蔥的丘陵上。人情味濃厚的村子裡有一處已經採用有機農法三十年以上的農場。農場主人張富翔表示,父親因為以前多次農藥中毒的經歷,因此將原本的慣性農法轉型為有機耕作。
近年推動能源轉型,各國相繼實施淨零碳排目標,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的發展眾所關注。核電的優勢讓許多人成為核能的擁護者,但在發生核災後,公眾也對其安全產生疑慮,核能議題引起廣泛討論。
卡那歲,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山上的農場。卡那歲是一條溪的名字,在早期是布農族Takis-vilainan家族依靠生活、耕作的溪流。第四代主人Biung透過復刻卡那歲小社聚落,讓更多人來體驗布農族文化。而這裡是也是超級未來食物油芒的故鄉,這個曾經瀕臨消失的植物再度收到重視,在這裡的田野間進行復育,製作成各種特色食物,體驗老人家記憶中的味道,延續這份美好的文化傳承。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僅有四個,其一為彰化芳苑海牛文化。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導致如今僅剩八頭海牛。為復育海牛,芳苑居民結合觀光、課程推動,並成立海牛學校,以延續及傳承海牛文化。
BD農法,全名為生機互動農業,主張遵循著日月星辰的運轉來進行農活,不過度種植單一作物,而是順應時節選擇適合的蔬菜,BD農夫們相信,宇宙間有一股特殊的能量能轉化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力,兩者相輔相成形成有效的配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使用牛糞來進行各種堆肥。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台灣每分鐘有438件衣服遭到丟棄,舊衣回收產業還未沒落時,舊衣回收有兩個去向,一是外銷到國外;二是焚燒處理,但是處理速度永遠趕不上遭丟棄的數量,對於舊衣回收業者成了一大難題,在台灣有位腦神經博士林正雄,他新創衣纖維科技,把回收的二手衣取出衣纖維環保再利用,應用在建材及生活用品上。
曾經風光一時的九孔王國貢寮,在苗株病變後產業沒落,面臨年輕人口出走和人口老化,只留下廢棄九孔池。近年來青年返鄉復興,配合政府及學界轉型產業,重新利用九孔池促進環境永續。期許透過多方攜手合作與推廣,再創貢寮新價值。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