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修築桃園新屋石滬 期盼百年文化傳承

記者 陳安婷、張佳倪/採訪報導

人人都知道澎湖的雙心石滬,但是卻很少人注意到,在台灣本島也擁有百年歷史的桃園新屋石滬群,新屋石滬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海浪拍打侵蝕,石滬損壞不堪,是依靠桃園石滬協會(簡稱石滬協會)的石滬修復技師,才逐漸讓石滬重新恢復樣貌。

桃園新屋石滬群,九號石滬修復完成。攝影/張佳倪

石滬修復技師許永絃分享,新屋居民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是因為新屋處在「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農作物不堪強風吹襲,水源到下游也嚴重不足,導致當地只能一年一耕,另尋漁業維生,而石滬就成為居民賴以為生的捕魚工具。

新屋石滬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素貞表示,石滬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具有捕魚的功能,對當地的貢獻良多,許多居民也都依靠石滬捕魚長大,與石滬培養出深厚的感情。

退潮時,逐漸露出海面的石滬。攝影/張佳倪

「石滬的修復是與潮汐爭時間」,不只身為石滬協會的理事,許素貞也參與石滬修復工作,她坦言,即使修築石滬的路途漫漫,但是憑藉著與石滬多年的情感,加上不捨石滬文化消失等種種因素,還是要繼續堅持修復。

就傳承與永續長遠的方面而言,許永絃提及,人手不足將是一大主因,石滬修復技師工作的環境艱困,不論是酷熱亦或嚴寒,皆須利用退潮時間,加緊腳步搶修,否則未及時修復,不敵大自然的力量,一切皆要重頭來過。

石滬修復技師辛勤地修築石滬。攝影/張佳倪

關於未來推動、保存石滬計畫,許素貞認為,石滬毀損除了海洋侵蝕是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在人為破壞方面,需要有明確的法律規範,才具有強制性及勸阻遊客不能隨意搬動岩石的功能。

儘管修築石滬,宛如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但是石滬協會不輕言放棄,仍然極力保存,除了守護居民與石滬多年的回憶和情感,同時,也盼望更多人認識、看見石滬文化,讓這塊文化瑰寶得以永續留存。

在石滬上佈滿密密麻麻的蚵殼。攝影/張佳倪

延伸閱讀:

守護海洋 38個團體倡議全面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