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財經科技

選後海報成垃圾 回收創新再利用

記者 傅鴻儒/採訪報導

臺灣有著深遠的競選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的印刷技術也在逐年上升,同時也帶動了競選海報的多樣性。然而,正因為如此,在每屆的中央選舉以及地方選舉過後,這些競選刊物也失去了它的用處。

根據地方文化工作者江國銘分享,會有農民前來索取用以農業用途,如擋土或是當稻草人,但絕大部分的競選海報仍是交給廣告公司善後,等同於產生了大量垃圾。

在臺灣社會當中可以看到競選海報林立,以此能夠看出台灣的選舉文化。 攝影/傅鴻儒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發現這個問題,因此這些候選人在選舉的過程中,決定善用這些競選海報,發揮意想不到的用途。

例如在彰化縣的和美鎮的準鎮長林庚壬,就使用米袋來製作競選海報,在選舉前,不但材料方便取得,選舉過後,也可以給農民帶回家裝穀物。

而參與臺中市議會選舉的台灣民眾黨議員候選人林俊凱,透過募資將海報做成手工帆布袋,避免造成選後資源的過度浪費。他也表示,會選擇這麼做,一方面是除了要支持永續發展的資源循環,而另一方面當然是要回應支持他的選民。

臺灣民眾黨臺中市議員參選人林俊凱,透過將競選海報製作成帆布袋進行募資。 攝影/傅鴻儒

雖然競選海報成為垃圾這個議題逐漸被重視,但在競選過程中這樣的聲音仍然為少數。江國銘表示,「要將進水海報的資源與永續發展掛鉤,其實仍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帆布上本來就有的圖案,通常為人像,其實並不討喜,當然有許多農民樂意來索取,可以減輕負擔,但實際上仍然是有相當巨大的垃圾壓力。」

候選人的海報豎立在農地當中,作為稻草人使用。攝影/傅鴻儒

當然競選海報是能讓市民留下第一印象最好的方法,但是如何避免過度的浪費資源,以及在臺灣的選舉文化當中取得平衡?更是對每一位參選人來說更重要的挑戰。

競選用的帆布看板被一般索取後,被民眾用於遮雨布。 攝影/傅鴻儒

延伸閱讀:

選戰將近 競選看板花招、學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