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台灣濕地守護者 打造瀕危植物中途之家

記者 陳博睿、柯又甄/採訪報導

新北市萬里區的濕地教育中心陳德鴻不畏風雨在梯田中賣力工作,原本從事陶藝工作的他因濕地開發事件而萌生為濕地植物打造庇護站的想法,因此將家傳梯田打造成豐富又具多樣性的「濕樂園」,讓無家可歸的植物有個暫時的避風港。

陳德鴻與志工們在溼地教育中心辛勤工作。攝影/柯又甄

1993年的宜蘭雙連埤開發事件是陳德鴻著手打造庇護站的契機,當時他與荒野保護協會一同搶救雙連埤的濕地植物,後來便加入了荒野共同為濕地出一份力,他貢獻出自家荒廢多年的梯田,與荒野的夥伴共同建構如今大家所見的萬里濕地庇護站。時至今日,這個庇護站已收容了上百多種水生植物,風中搖曳的這些花草,為濕地點綴出一番獨有的風情。

陳德鴻打造「濕樂園」給植物們一個暫時的家。攝影/陳博睿

水生植物對地球的意義非凡,既是歷史上最古老的生物,同時也是生態循環中的生產者。它們提供氧氣與食物給濕地的動物並淨化水質,而這些動物死後被分解成植物的養分,生態循環才得以成立。水生植物是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它們才能讓這片土地生生不息。

水生植物提供氧氣給消費者,使生態循環得以成立。資料來源/科博館、製圖/柯又甄

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庇護站中,每株草的故事陳德鴻都能夠娓娓道來,每棵植物他都像對待寶貝兒女般用心呵護,只要傷到植物的根莖,對他而言就是扎心般的痛。而荒野也在每月第二個星期六定期舉辦工作日,帶領大家整理這些兒女們的居所,也為一般民眾介紹他所自豪的「孩子們」,說起園區的植物,陳德鴻總是滔滔不絕。

風箱樹是原住民用以維護水岸邊坡的護堤植物,原先種在農作物旁的溝渠中,只要長高就會遮擋稻米的陽光、影響到作物生長,因此每年冬天都會被砍掉一些,只留下最主要的根盤保護水岸。陳德鴻將之移植到此地後它才慢慢開枝散葉,透過巧手佈置成為現在美麗埤塘風景的一隅。

因長年被砍伐,風箱樹的根盤較粗。攝影/柯又甄

而埤塘中一朵朵冒出的黃色小花則是俗稱的「水蓮花」,也就是台灣萍蓬草。台灣萍蓬草在這一百多年因人為開發而瀕臨絕種,在這裡卻有整整一片埤塘能欣賞它婀娜多姿的風采,外型、習性與睡蓮類似,喜愛較深的的湖泊或埤塘,能減緩水波對邊坡衝擊外,根莖與種子甚至還有藥用價值。這樣多功能又具台灣味的植物,卻難逃棲地被破壞的命運,只能在桃園少數水域窺見它的蹤跡。

台灣萍蓬草為極危物種,在庇護站卻欣欣向榮。攝影/陳博睿

除了拯救棲地被破壞的植物外,陳德鴻還復育了陽明山夢幻湖的台灣水韭夢幻湖冬天水位高、夏天水位較低,因此非常適合水陸兩棲的台灣水韭生長,但氣候變化與漏水問題使湖區的水無法蓄積,在2005年台灣水韭僅存少數幾棵。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找到荒野保護協會,由陳德鴻帶領復育台灣水韭,他們拔除入侵湖面的芒草等陸生植物後,隔年八月陸化情形改善,台灣水韭又漸漸恢復往年繁盛。

夢幻湖水位隨著季節變動,正適合台灣水韭生長。攝影/陳博睿

但此次事件讓陳德鴻意識到,台灣特有種的棲地不能只有一處,因此也建議陽管處將台灣水韭帶到校園與其他區域,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和其他保育團體來分擔風險,也能用於環境教育推廣與學術研究。

一路走到這裡,有越來越多人跟著陳德鴻投入水生植物保育,即使下著大雨也能看見志工穿梭於濕地間工作,風雨無阻。庇護站成立至今已過數十年,經過漫長歲月才有了今天多樣的濕地環境,但陳德鴻卻說,希望能早日關閉庇護站,因為這代表著這個地方終於功成身退,這些植物也能回到它們原本的家。

 

延伸閱讀:

萃湖成功復育螢火蟲 打造多樣化棲地

誤植的紅樹林 溼地生態雙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