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短缺 台灣油芒成未來食物

天災、蟲害、新冠病毒讓全球的糧食作物生產拉警報,這時一個曾被遺忘的孤兒作物─台灣油芒被賦予超級作物的美名擴大栽種面積,許多報導說它營養成分高,且全株可食,抗旱抗鹽的特性更讓他成為世人眼中未來的黃金。這個新興作物的保存以及被重新復育的生命背後是一群人付出極大心力,才讓這個本土原生農作物,有機會被世界看見。

農業面臨塑膠危機!紙缽苗技術成減塑新選擇

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而台灣民間的種苗場引進可被環境分解的紙缽苗技術,能有效減少塑膠育苗盆的使用,還能提高植物根系生長速度及作物產量,但紙缽苗製作成本較高,民間較難普遍使用。

【找回蜜蜂系列報導一】城市養蜂 生態教育向下扎根

蜜蜂是原生環境中為開花植物授粉的關鍵物種,而這些植物又是生態系統的基礎,所以蜜蜂對生態平衡及物種多樣性有極大影響。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近年來臺灣養蜂戶數與飼養蜂群數,皆穩定增加,但蜜粉源植物不足、氣候變遷導致蜂蜜歉收、病蟲害和農藥問題更危及蜜蜂生存。此次專題我們從台灣養蜂產業的轉型出發,拓展林下經濟等方式達到農業永續。而非蜂農的民眾也能透過城市養蜂、打造獨居蜂旅館適當復育蜜蜂,更應推廣居家種植蜜源植物以達到生態永續。

世界唯一磺火漁法 金山「蹦火仔」

台灣以海立國,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四周環海加上地形的優勢,使台灣的漁業文化多元,其中北海岸金山擁有全世界唯一僅存的古老漁法―—「蹦火仔」,不但被列入金山八景之一,更在2015年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不過此古老漁法同時也正面臨消失危機。

飲食如何永續發展?從減少剩食開始

由環保署2018年的統計來看,台灣廚餘回收量高達59萬公噸,將廚餘桶堆疊起來可達到約1萬3,500座台北101的高度,且浪費數量逐年增長。不管是在運送的途中,還是在餐桌上,被浪費的食物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近年來由聯合國開始,逐漸提倡永續飲食的概念。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