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臨塑膠危機!紙缽苗技術成減塑新選擇

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而台灣民間的種苗場引進可被環境分解的紙缽苗技術,能有效減少塑膠育苗盆的使用,還能提高植物根系生長速度及作物產量,但紙缽苗製作成本較高,民間較難普遍使用。

【找回蜜蜂系列報導一】城市養蜂 生態教育向下扎根

蜜蜂是原生環境中為開花植物授粉的關鍵物種,而這些植物又是生態系統的基礎,所以蜜蜂對生態平衡及物種多樣性有極大影響。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近年來臺灣養蜂戶數與飼養蜂群數,皆穩定增加,但蜜粉源植物不足、氣候變遷導致蜂蜜歉收、病蟲害和農藥問題更危及蜜蜂生存。此次專題我們從台灣養蜂產業的轉型出發,拓展林下經濟等方式達到農業永續。而非蜂農的民眾也能透過城市養蜂、打造獨居蜂旅館適當復育蜜蜂,更應推廣居家種植蜜源植物以達到生態永續。

世界唯一磺火漁法 金山「蹦火仔」

台灣以海立國,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四周環海加上地形的優勢,使台灣的漁業文化多元,其中北海岸金山擁有全世界唯一僅存的古老漁法―—「蹦火仔」,不但被列入金山八景之一,更在2015年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不過此古老漁法同時也正面臨消失危機。

飲食如何永續發展?從減少剩食開始

由環保署2018年的統計來看,台灣廚餘回收量高達59萬公噸,將廚餘桶堆疊起來可達到約1萬3,500座台北101的高度,且浪費數量逐年增長。不管是在運送的途中,還是在餐桌上,被浪費的食物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近年來由聯合國開始,逐漸提倡永續飲食的概念。

【肉品食安2】豬肉冷藏販售 維護衛生健康

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民眾的日常生活無論在採購、保存乃至烹飪食材時,都必須注重食品衛生的安全,同時也能夠吃得營養健康。行政院農業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目前國產豬肉一年消費量大約90萬公噸,溫體豬肉占整體豬肉消費的65%至70%,可見民眾對於豬肉的需求不容小覷,食品衛生的監督要求至關重要。

台灣水情嚴峻 農田停灌面積再擴大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台灣也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困境,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象組組長于宜強表示,2020年是反聖嬰年,導致颱風生成個數減少,造成旱象。繼2020年10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稱農委會)突然宣布桃竹苗地區實施停灌政策後,12月底前又陸續公告嘉南地區2021年第一期作停灌,臺中、苗栗及新竹地區水庫灌區農田2021年第一期作停灌,讓農民深感無奈。

【肉品食安1】冷藏肉品 食在安心

萊豬開放在即,肉品食安成為舉國上下熱烈討論的話題。 根據農業委員會2017年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年每人食用豬肉36.5公斤,占全年消費肉類的50.5%,顯見豬肉為我國國民日常最主要攝取之肉品。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國家,國人偏好溫體豬肉的特殊消費型態,使肉品經常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極易肇致衛生與髒亂的疑慮。因此在追求口感和食品安全之間,必須設法取得平衡點,讓民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