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農業面臨塑膠危機!紙缽苗技術成減塑新選擇

記者 黃子瑄、楊詠芯、潘京婕/採訪報導

台灣的農業蓬勃發展,但一顆顆香甜的瓜果背後,其實隱藏巨大的生態危機!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大概等於平常兩、三個月的垃圾量。

香甜可口的草莓盛產的同時,也無意間製造出大量的垃圾。照片提供/台一種苗場

台一種苗場總經理張佳宏說明,傳統農業會使用大量銀色或黑色的塑膠布抑制雜草生長。育苗時也都是用塑膠外盆,但這些塑料很難去回收,所以有些農民會直接在田間處理掉。陽榮休閒農場負責人郭國梁坦言,農民一般都會將塑膠廢棄物集中送到回收場,但還是有一些農民比較不注重環保:「他就到處亂丟、隨地掩埋,甚至還有些會燒掉,製造更多空污。」

中華減塑聯盟協會副理事長莊子毅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使用超過600萬噸的農地膜。這些農地膜需要定期更換,本身難以重複利用且回收不易,光是清潔就需要龐大人力,加上回收價值也不高,導致回收意願降低。大多數塑料廢棄物都只能分批裝袋丟入垃圾車,或是冒著被開罰的風險進行焚燒,「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灣某些角落,晚上都大火四起的原因。」

台一種苗場從歐洲引進紙缽苗技術,提高種植效率。 照片提供/台一種苗場

百分百環境分解!全台首創紙缽苗技術

郭國梁表示,農場大多是向育苗場購買幼苗來種植,但育苗場多數的農作物,不論是菜苗還是果苗,都是用塑膠盆來育苗,「我自己本身也是環教人員,但因為育苗場用這個材料我們也沒辦法,只能接受。」

為了減少農業用塑料的使用量,台一種苗自歐洲引進紙缽苗技術回台灣。張佳宏解釋,紙缽苗技術就是用紙把土壤包起來,不像傳統方式可能會讓植物盤根,也不會因為被塑膠悶住而爛根,「紙缽苗讓根可以直直的生長,所以成長速度跟肥料吸收速度非常快。以歐洲的數據來講,產量大概會增加10至20%,而且紙可以保護根部,讓病原菌不容易入侵。」

張佳宏表示,紙缽苗是歐洲認證的永續材質,用了多少的紙就會種多少的樹回去,且可以百分百被土壤分解,不會造成任何環境的負擔,「我們送過去的苗沒有塑膠,拿了就可以種,更節省人力、效率更高,垃圾清運的成本大概省了70萬元。」

紙缽苗難取代塑膠?成本問題是關鍵

雖然紙缽苗技術更具優勢,但塑膠材料成本低廉,難以被徹底取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品質改良保護課副研究員蔡瑜卿坦言,農民對於價格敏感度高,推行紙缽苗前,仍需考量生產成本與傳統式育苗比較是否具有競爭力。

張佳宏認為,紙缽苗在土壤外面多包覆一層紙,成本一定比較高,「但實際計算生產效率等等,其他成本都是拉低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去接受這樣的產品,對農作物品質跟環境都比較好。」

環保署預計在2030年施行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用品全面禁用政策,但莊子毅表示,目前政府針對農業塑料並無實際相關管制辦法,仍處於宣導階段,僅規定農地膜不得焚化或掩埋處理。郭國梁建議,政府應該強力立法禁止塑膠盆使用,同時推廣更環保的材質來取代,「成本不用提高太多的話,我相信農民都很願意去做。」

環保署公布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製圖/吳宜庭、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張佳宏認為,台灣農業應透過政策法規,帶領更多人投入促進生態永續的行列,「台灣政府有時候比較劣勢的一點,是因為他們比較多是針對農民去做輔導補助,但對農企業的角度來說,應該多輔導農企業,反而更能推動農業向前。」

農業技術轉型 紙缽苗技術好處多

近年來台灣的農業人口逐漸老化,再加上氣候變遷、全球化競爭,為了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農委會積極推動農業轉型,舉辦科技農企業菁創獎,鼓勵農企業將科技知識投入,而「紙缽苗技術」也在2021年獲得科技應用類潛力業者獎。紙缽苗技術不僅減少農地塑膠的使用,還能夠加快作物生長、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同時減少農民後續栽種成本。

紙缽可以固定苗與土壤,進而提升移植存活率與種植效率。照片提供/台一種苗場

紙缽苗技術是用一層能百分百在土壤分解的紙,將土壤與苗包起來,有別於過去使用塑膠盆育苗,可以讓根系垂直生長,並有效降低土壤表層的鐮孢菌及立枯病對苗株的病害影響。根據台一種苗場以百香果作為指標性作物的觀察發現,紙缽苗技術可以讓植物根系生長速度提升約30%、作物產量提高10至15%。

蔡瑜卿指出,紙缽苗與傳統育苗方式最大的差別,在於紙缽苗移植時,不必從傳統塑膠製的穴格或盆缽取出,可以提高種植效率與移植成活率,也能減少塑膠使用帶來的回收成本。

由於紙缽機為歐洲研發進口,因此價格相當高昂。 照片提供/台一種苗場

張佳宏表示,自己2022年去歐洲考察,發現紙缽苗早已成為主流,台灣卻仍以使用塑膠盆為主。對此,蔡瑜卿坦言,紙缽機為歐洲研發進口,售價高昂,僅有少數台灣種苗業者進口紙缽機運用於種苗生產,「近幾年農糧署有補助種苗業者購置相關機械設備,包含紙缽機,但目前僅有少數育苗場利用紙缽方式育苗,提供下游農民種植。」

張佳宏認為,紙缽苗是新興的農業栽種方式,「第一個讓出口更好,第二個國內的農民也可以受惠,也可以降低農業廢棄物造成的污染」,透過紙缽苗技術栽種的農產品能夠申請產銷履歷、有機認證等標章,讓台灣的農產品更有競爭力,帶動農業轉型的同時,對消費者來說也更有保障。

土壤塑料比海洋還多?潛藏食安風險

農業塑料不但破壞環境,還可能存在食安風險。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報告指出,土壤中的微塑性汙染,可能比海洋中的汙染更多,人類會透過水、食物、空氣等接觸到微塑料而進入身體,且將來微塑料污染會不斷增加,可能會進入食物鏈,嚴重恐威脅到人體的健康。

莊子毅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250萬噸塑膠產品用於動植物生產,且由於溫室種植的需求增加,農地膜的使用需求仍在逐步攀升。農糧組織報告說明,塑膠不僅價格便宜,使用也相對便利,農業使用上例如肥料包裝等,長久以來都是以塑膠來當作主要材料。

台一種苗場所用的紙缽苗技術,就是用紙把土壤給包起來。照片提供/台一種苗場

莊子毅表示,塑膠對現代社會及經濟的貢獻度非常高,但其相對的也會造成龐大的「白色汙染」,農地膜會使土壤殘留非常多的塑膠碎片,造成環境負荷,其中不免含有塑化劑的釋放。

針對農業塑料可能殘留在土壤,不慎吃進身體恐會影響健康,莊子毅認為,塑膠微粒有影響人體免疫功能和神經系統的風險,雖然目前尚未有足夠證據來證明,但根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大學統計,每人一周攝入的塑膠微粒,可相比一個鈕扣,甚至是一張信用卡的塑膠量,無疑將會釀成食安危機。

微塑料污染不斷增加,恐會威脅食品安全和食安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而農委會認為,一般農民為了不影響農機具操作,通常不會將塑膠廢棄物混入農地土壤中,因此農業塑料應該不至於造成食安問題。但綜合各方說法,現有政策對於農業塑料回收缺乏嚴格的強制性,農民因為回收不易,選擇就地掩埋、直接焚燒的情形仍存在,實際破壞土壤的程度,以及是否進一步影響食安的風險,目前仍難以評估。

 

延伸閱讀:

菇包木屑再利用 農業廢棄物循環永續

智慧農業省時省力 一支手機種出好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