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糞變黃金 創造環境生態永續
蚯蚓有著大地清道夫的美名,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人類丟棄的有機廢棄物,都可以通過蚯蚓的腸胃道再回歸到土地,維持土壤的健康。在台灣,蚯蚓的身影已不再常見,而李朝安及楊智凱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蚯蚓,和大自然共存。
蚯蚓有著大地清道夫的美名,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人類丟棄的有機廢棄物,都可以通過蚯蚓的腸胃道再回歸到土地,維持土壤的健康。在台灣,蚯蚓的身影已不再常見,而李朝安及楊智凱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蚯蚓,和大自然共存。
2013年布農族人王光祿因年邁的母親想吃肉,便在台東山區狩獵,後來被警方以持有非自製獵槍及獵殺保育類動物逮捕,並在2015年判王光祿有罪,這起事件引發台灣各民族對狩獵文化有了更多的關注:原住民文化與法律的衝突該如何取捨?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又該如何保存?
根據統計,高雄市正運行三座廢棄物掩埋場,將在2023年達到飽和,恐引起垃圾危機。由於馬頭山生態多樣豐富,導致開發案遭許多環保人士及居民質疑,歷經多年環境評估大會和民眾陳情抗爭,目前開發計畫暫時中止。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諸羅樹蛙為台灣特有種,體長約四到八公分,背部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無斑點 […]
記者 黃芊昀、郭以柔、蔡貽婷、梁珈瑄/採訪報導 台灣西部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座風機豎立,是政府推動綠能的成就,也是 […]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記者 林芷君、蔡翌暄、李宜姗/採訪報導 阿里山林業鐵路(下稱阿里山林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 […]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採訪報導 原住民是臺灣的傳統文化,但在大都市中卻較少看見原民文化的蹤跡,而新北市泰山區的 […]
應用劇場涵括創造性戲劇、教育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等多樣形式,而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已在台灣實行近25年,藉由引導者的主持,將議題嵌入劇場,適時製造時間停止的橋段,進而引發學生提出對困境的應對方法,甚至直接替代角色進行劇本發展。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花蛤產業是金門地區著名的漁業部門之一。每逢夏季,當地都會舉辦「金湖海灘花蛤季」,鼓勵遊客親臨體驗「挖花蛤」的樂趣。然而,觀光活動長期對當地花蛤的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危害,已嚴重影響當今花蛤的產量與品質,更對該產業的永續性產生極大壓力。
淡水早期漁港發達,日治初期更曾一度成為全臺重鎮基地,淡水文蛤便是這裡百年的寶藏。順著關渡宮的燈籠走,就會找到捕撈文蛤船隻的起點——中港河碼頭。家中從事漁業已第三代的黃振興表示,淡水河像是母親一樣,孕育了多元的生命。
射箭,自古以來是原住民狩獵文化的一部份,對於太魯閣族更是至關重要,花蓮縣秀林鄉重光部落長老的高智仁,秉持著對射箭的熱情,不僅透過教導射箭凝聚部落孩子的情感,20多年來的堅持更是傳承原住民射箭文化的重要力量。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