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廢棄物掩埋對上生態永續 馬頭山未來該何去何從

記者 劉映均、林芷伃、盧品曄/採訪報導
點擊圖片進入融媒體網站。馬頭山遠景及厚圓澤蟹竹編藝術。製圖/劉映均

根據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處理隊隊長劭偉達提供的資料顯示,高雄市正在運行的三座廢棄物掩埋場,將在2023年達到飽和,恐引起垃圾危機。因此,2015年廢棄物處理業者富駿公司向高雄市政府申請開發乙級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選址於高雄市內門區台28線旁的馬頭山東側,約28.7公頃的土地。但由於馬頭山生態多樣豐富,導致開發案遭許多環保人士及居民質疑,歷經多年環境評估大會和民眾陳情抗爭,目前開發計畫暫時中止。

掩埋場選址馬頭山 爭議不斷

馬頭山屬於古亭坑層(又稱月世界地形)的泥岩地質,透水性差,所以被富駿公司購買並選定為興建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土地。但馬頭山擁有豐富的生態以及豐沛的地下水,使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組成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聯合發聲捍衛權益。

歷經三年審查,2018年3月進行第二次環評大會,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前身)表示,馬頭山東側的選址處並不適合作為廢棄物掩埋場,因爲馬頭山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且與高屏溪自來水相互流動,恐怕會間接汙染水源,影響整個大高雄區。與富駿公司所提出的調查資料不相符,經高雄市環保局勘驗後,要求富駿公司提出證據,補齊文件再審查,但至今還未送件,開發案也暫時中止。

2018年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自救會與環保局進行地下水探勘,經拔管後發現富駿公司並未開篩。照片提供/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高雄市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劉惠雲表示,若開發單位遞交環評書件越詳實載明開發內容,越有利於環評審查過程。2020年高雄市議會市政考察時,富駿向前去考察的議員表示,馬頭山開發案正送往第二次環境評估,將利用科技,成為循環經濟區。對此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再利用的範圍較籠統,目前也無實際的規劃及規範。

萬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兼任助理教授劉明哲也表示,循環經濟已成為全球趨勢。倘若因為政府和人民的資訊不對等,只會讓人民無法信賴政府,反而擱置環境的永續發展,亦是徒勞無功。此外,他指出,台灣目前的環境工程和環保技術是能有效處理廢棄物,但一定要依國土安全法進行選址,並且政府應在初期的規劃上擬定完善的政策,以及嚴格監督作業過程,以免日後對環境造成汙染,恐怕需要花費更多的公帑和時間去復育土地。

被問及是否會擔心業者再度遞交文件重啟環境評估,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則表示不擔心,因為現今馬頭山地區被國土計畫歸類在農業發展的第三類別,並不適合選為場址。

高市廢棄物清理量 占全台灣約三分之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台申報事業廢棄物清理量資料顯示,統計至2019年全台每年事業廢棄物清理量平均有1800多萬噸。其中高雄市申報事業廢棄物清理量占全台灣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年約有600多萬噸,位居全台之冠。

2011至2019年高雄市與全台申報事業廢棄物清理量比較圖(單位:萬噸)。​由圖可知,高雄市每年所申報的事業廢棄物清理量大約占全台清理量的三分之一。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製圖/劉映均

目前高雄市營運中的三座掩埋場所掩埋廢棄物,為一般廢棄物、巨大垃圾、營建廢棄物、溝泥、災後廢棄物、一般汙泥、焚化底渣等。其中,路竹簡易垃圾掩埋場、燕巢區域衛生掩埋場、大寮區域衛生掩埋場,剩餘可掩埋容量分別為,14萬、11.4萬、41萬立方公尺。此外,現今高雄市四座焚化廠掩埋年限僅剩1.8年。劉惠雲表示,環保局擬定解決飽和問題的長期方案為,增設燕巢區第三期掩埋場,預計開發8.9公頃。

劉明哲建議,若為當地製造的廢棄物,應在當地立即處理,這樣方能降低運送成本,且有效控管,提高效率。此外,他強調,中央政府應和地方政府積極合作,且善用人民繳納的稅收。在工業發達地區,中央政府給予的預算要能讓地方政府充分用來處理汙染物,以保障當地民眾的權益。

馬頭山孕育人文生態 延續在地文化信仰

坐立於馬頭山下旁的馬雲宮,裡頭供奉的「石頭公」是馬頭山周遭居民世世代代的獨有的信仰習俗。台28線剛動工時,因馬頭山常有大石滾落,導致工程無法如期順利,施工者就向石頭公溝通,時至今日便有了此習俗。黃惠敏則說,許多當地流傳下來的故事加上從小長輩的叮囑,馬頭山為神聖的地區,不應隨意攀且爬觸犯祂。

座落於馬頭山下的馬雲宮供奉著石頭公,為附近居民的獨有信仰。攝影/劉映均

除了悠久的人文歷史,當地生態物種更是如教科書般多樣化。開發案起爭議後,許多動植物的專家學者踏查此地,發現此地孕育許多族群稀少的物種,如:厚圓澤蟹、梅花鹿、食蟹獴、大葉捕魚木等。此外,前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楊國禎解釋到,因為人口外移到都市,導致人類減少對馬頭山周圍的開發,保有生態原始的樣貌。在生態課程裡,他帶領民眾找尋大葉捕魚木、岩生秋海棠等稀有植物,證實了馬頭山的生物多樣性。

前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楊國禎正在教授植物生態課程,期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它們的美麗之處。攝影/林芷伃

人文協會總幹事鄭文棧表示,開發案之前完全不了解生長的環境原來物種如此豐富,甚至還有瀕臨絕種的生物。自此之後,他熱衷拍攝棲息在馬頭山裡的許多生態,希望能讓大家一起有目共睹。

驅車前來馬頭山,只為目睹多樣生態的外地遊客也不占少數。遊客洪千玉來過一次後便愛上這裡,成為了社區探索生態的手作課程老師,教導當地居民用手工藝品呈現當地景色樣貌,為一年一度的惡地市集做準備。她認為,雖然自己無法給予保護生態很大的幫助,但能用自身擅長的力量,去維護這片生長在惡地上的綠洲。

洪千玉正在教導當地居民進行手作課程。攝影/林芷伃

盼成立國家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永流傳

開發案暫時中止後,當地居民們為了保護及推廣馬頭山的自然環境,舉辦生態課程等活動,除了能了解馬頭山當地生態以外,也能凝結社區情感。內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龔文雄說,期盼當地居民持續有共識保護和認識馬頭山周遭生態,接下來也能規劃馬頭山,讓所有民眾都能享受、學習這片土地的多樣生態。

遊客在手作課程中製作的拼貼畫。攝影/劉映均

黃惠敏則表示,活動目的是讓居民了解自身居住環境,進而喚起愛護這片土地的心,也希望透過舉辦惡地市集,吸引許多年輕族群關心生態。此外,自然人文協會近年也積極爭取成立國家自然公園,趁早保育即將絕種的生物。

由於目前馬頭山東側凹陷處仍屬業者私有地。陳椒華也呼籲政府,若能再次購回土地並多做規劃,就能避免土地長期擱置,導致生態遭受破壞。劉明哲認為,不應執著於評估適不適合作為掩埋場,而是發現該地生態的多樣後,應由國家積極進行保護,為下一代留下最美的樣貌。

知名導演齊柏林曾說:「大自然的生物,是任何精密的發明都創造不出來的。」因禍得福的馬頭山,歷經開發危機,才發現它的豐饒。除了教導人們生態知識外,也讓人類學習保育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仍為天秤上的兩端,取得平衡是當今人類的重要課題,值得遷思回慮。

 

延伸閱讀:

命運多舛 藻礁與工業的共存拉鋸戰

拒躺立院冷凍庫 礦業修法重起步

百年石頭屋聚落 馬崗漁村存亡關頭

【水源保衛戰】宜蘭員山水源地 面臨礦場開發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