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世界唯一磺火漁法 金山「蹦火仔」

記者 劉羽婷、賴虹吟、李芷誼/採訪報導

台灣以海立國,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四周環海加上地形的優勢,使台灣的漁業文化悠久多元。其中北海岸金山擁有全世界唯一僅存的古老漁法―—「蹦火仔」,不但被列入金山八景之一,更在2015年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不過此古老漁法同時也正面臨消失危機。

青鱗魚在火光中的跳躍。照片提供/金山文史工作室郭慶霖

火光引魚 金山獨有

金山位於台灣東北角,緊鄰太平洋與台灣海峽,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廖正信指出,由於台灣海洋棲地多元, 讓台灣漁業能捕的魚種繁多,也衍伸出各式各樣的捕魚方法。位於金山的磺港就擁有一個即將失傳的漁法,源自於巴賽族原住民的「焚寄叉手網魚法」,稱「磺火漁法」,由於點火時,會發出「蹦」的聲響,因此又叫「蹦火仔」。

台灣海洋資源豐富,漁業為我國重要產業之一。攝影/賴虹吟

「蹦火仔」是金山獨有的捕魚方式,早期由四至五人搭乘木筏或木製船,手持燃燒的竹子來誘捕魚群。金山蹦火仔漁法文化資產保存發起人郭慶霖表示,隨著科技發展,現今一艘船通常由七人組成在夜晚出海,船員點燃加水的電石(俗稱硫磺)產生氣體(乙炔),再利用它的火焰使趨光性極強的青鱗魚躍出海面,同時叉網手也會放網將漁獲撈起,過程中不僅需要全神貫注,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只要一個環節失誤就會功虧一簣。

圖片中的銀色桶子為裝有加水的電石桶,是產生乙炔的重要工具。攝影/賴虹吟

古老漁法 面臨失傳

過去蹦火仔在全盛時期時,能夠捕撈近900簍魚量,如今卻連一半都不到。郭慶霖認為魚群數量大幅銳減,甚至直接游往貢寮澳底,而導致漁民抓不到魚的最大原因,和五年前發生的一起重大油污事件有很大的關聯。

基隆崁仔頂魚市人潮絡繹不絕。攝影/賴虹吟

2016年德翔台北貨櫃船在石門擱淺,嚴重油污在北海岸釀成海洋生態危機。郭慶霖指出,此事件不僅讓金山沿海漁獲量減少,船員的收入也受到影響,他提及往年漁季船員的收入至少在四十萬元上下,如今只剩一半,魚群的流失加上疫情關係出海成本調漲,讓漁民紛紛吃不消,只能無奈轉行。

郭慶霖深入調查也發現,過去在台灣沿海發生油污事件的郵輪大多是不堪使用或近乎報廢的船隻,他認為國家應重視這個問題,不該忽視漁民權益。

除了油污事件外,台北市文化局文化發展科郭科員也提到,地球暖化和生態系的破壞亦為造成此文化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解釋,海洋平均溫度升高,導致魚群不願意靠近臨海,反而往深海聚集以尋求安全感,造成漁民捕不到魚。而生態系的破壞使魚群繁衍數量減少,惡劣環境若無法獲得明顯改善,想恢復到過去盛況相當困難。

發展觀光 延續技藝

油污事件加上出海成本調漲,郭慶霖感嘆過去每年都固定出海的四艘蹦火船,如今只剩下一艘船還在出海, 然而提到是否要用觀光化的方式解決百年捕魚方法即將失傳的問題,民間組織與官方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郭慶霖說:「我認為它不該演變成一種純粹讓觀眾欣賞的表演。」在其他國家會選擇將傳統文化變成一種表演,甚至最後演變成祭典的模式,但他坦言,不希望將這個蹦火仔轉變成祭典,因為祭典是人死後才舉辦的,代表這個東西已經消失了

世界僅存的四艘蹦火仔漁船之一:富吉號。攝影/賴虹吟

反之,金山漁會幹事助理郭如億則指出,近年不斷舉辦相關活動,吸引遊客前來參觀,漁業署和新北市政府每年也會補助漁民在漁船原料上的費用,希望能讓漁民有更多的資源來延續蹦火仔文化。郭科員也表示,目前傾向以文化觀光的模式發展,透過觀光漁船結合漁法展演的方式,讓民眾只要坐上觀光漁船就可以欣賞傳統漁法,同時又能將營收回饋給蹦火船船東,增加船東與船員收入。

通力合作 滿載返航

「蹦火仔」出航需要團結的船員,郭慶霖表示每年過年前後,火長(即蹦火船的領導人)在媽祖生日那天,會召集本年度所有成員到魚寮,進行祭拜儀式後確定契約,直到中秋節左右才是漁季的結束。他也提到,海上有些習俗,在入寮和出寮儀式時都會祭拜,向神明祈求平安,傳統文化不僅表現在漁法技術上,儀式對於漁民來說也十分重要。

漁民合力用網子撈起青鱗魚。照片提供/金山文史工作室郭慶霖

郭慶霖描述,蹦火船上共有七位船員,船上分工大致分為八人,最少七人即可出航,分成火長、舨頭仔(亦稱為拉桸竿)、拿桸竿、踩桸竿、推桸竿、牽網尾、磺火夾仔、舵車仔(亦稱為掌車)。火長是蹦火船上的靈魂人物,他表示:「火長不一定是船上最為資深或年長,不過需要具備膽試、抗壓性、決策力,才不會累死三軍。」若順利出航,一艘蹦火船一晚可以出去三趟,直到大約清晨四時返航。

蹦火船上成員分布示意圖。製圖/陳昱潔

在理想漁季(五到九月),郭慶霖估算,船員平均能賺40萬元新台幣,但2016年後所賺到的錢卻只有過往的一半,導致漁民紛紛另謀出路。隨著「蹦火仔」沒落和青鱗魚數量衰退,火長盧秀雄表示:「青鱗魚少很多,根本抓不到多少,我現在都在家了。」

2015年後,為了延續蹦火捕魚法,利用文化保存基金,將向遊客收取的體驗費,分一部分給蹦火仔漁民,郭慶霖表示:「遊客看不到魚,至少可以看到船在海上。」顯示現實的殘酷,不得不讓傳統文化與環境妥協。

海洋生態多樣 漁業豐富資源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海島型國家,廖正信指出:「台灣土地面積僅佔世界萬分之二點多,但海洋生物多樣性佔世界十分之一。」因位在魚類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印尼群島邊緣,同時位在珊瑚礁棲地,促使台灣海洋資源相當豐富。不過隨著氣候變遷和棲地破壞,海洋生態正不斷改變,他提及青鱗魚的資源逐漸減少,海洋資源不確定性提升,導致保存「蹦火仔」文化的困難度也增加

魚商販賣的魚種琳瑯滿目。攝影/賴虹吟

青鱗魚過去大多作為石斑魚的飼料,台灣在加工魚罐頭的技術相當成熟,廖正信強調若將青鱗魚加工化,提煉出高產值的魚精或魚油,讓青鱗魚供應產業從第一級晉升到第二級,就能提高其經濟價值。同時青鱗魚營養成分高,擁有豐富的鈣、DHA、Omega3,對人體是具備多樣益處的食物。郭慶霖也期盼未來能將青鱗魚改良成方便食用的食材或加工品,間接提高價值,不單靠一級產業維生。

雖然2016年「德翔台北」油污事件導致海洋生態受到影響,但郭慶霖表示在今年漁季尾聲,青鱗魚有回歸金山沿海的好趨勢,期盼明年可以迎接更多青鱗魚靠岸,否則可能未來連三級觀光產業都不太樂觀。

廖正信則認為應從教育下手,推廣年輕人學習生產儀器的技術,將漁法技術傳承,才能讓金山「蹦火仔」不斷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守住記憶中的味道 崁仔頂漁市百年風情依舊

百年石頭屋聚落 馬崗漁村存亡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