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溫馨接送情 公益車造福偏鄉高齡社區

隨時代進步,科技高度發展下,促使人們開始思考,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與環境取得平衡,關注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 ESG企業社會責任囊括環境、社會回饋、公司治理綜合面向,落實成產業界首要之務。嘉義縣新港鄉古民社區公益車是企業回饋社區的典型案例,在高齡化社會精準提供長輩們需要的協助,藉以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期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大白鯧在哪兒? 全球漁業資源拉警報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正視極端氣候影響 防止毀滅性災害

近年全球天然災害頻傳,舉凡加拿大、夏威夷的野火,歐洲與北美的異常氣溫,以及南半球的澳洲暴雨致發水災、阿根廷的持續大旱,顯示極端氣候致使人類生活環境遭遇嚴峻挑戰,同時警示各國,高速經濟發展已對自然造成可觀的破壞,在繁榮與環保之間,迫切需要取得平衡,讓環境休養生息。

莫讓銅門悲歌再現 土石流防治之道

1990年6月23日,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發生大規模土石流掩埋事件,造成36人死亡。三十多年過去了,災害威脅依舊存在,儘管政府已採取諸多措施,惟成效仍十分有限。當務之急,必須全面建置檢測設備、即時更新各項資訊,修訂周延防災措施,精進潛勢區域劃定,並持續擴大推廣防災教育,藉以強化民眾防災意識,共同努力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新興綠能遇挑戰 永恆之海盼轉機

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東邊的黑潮為台灣特有的洋流,因長期穩定,且開發量巨大,國家海洋研究院的與台灣大學、中山大學和海洋大學研發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利用黑潮穩定的海流及巨大的開發量。波浪能發電也是近年業界的發展目標,總結來說,實現台灣2050淨零規劃,各國提倡綠能和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我國海洋能發電具備先天環境優勢,但未來機組之發電效益、發電成本與可用率仍待驗證,生態保育和環境評估在發展成熟後,是首要考量的關鍵。

淨零碳排趨勢 能源轉型由碳盤查做起

歐盟於今(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淨零碳排」已成全球趨勢。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祕書長凌韻生表示,我國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勢必受到影響;因應市場淨零浪潮,我國在2022年3月提出淨零排放藍圖做為能源轉型的目標。基此,經濟部正積極輔導工業區相關廠商實行碳盤查,盼逐步達成「能源轉型」。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