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環保意識抬頭 綠建築湧現新浪潮

記者 潘忻妤、蘇純葳、謝瀞儀/採訪報導

隨著時代發展與氣候變遷,全球開始注重碳排放量,其中人們所居住的建築物正是高碳排的物件之一,而建築業也在永續、環保意識抬頭下做出許多改變。綠建築不僅是台灣的新浪潮,更是全世界的趨勢,談到環保建材,除了常見的木頭以外,輕巧堅韌且生長快速的竹子也成了建築師們的靈感。

本於自然  竹子重生為新興建材

在台灣,提到竹建築的推行者,建築師甘銘源正是代表性人物,他早期致力於木構造的建築設計,後來意識到木材的環境成本與碳足跡過高問題,便轉身投入竹子建材這個未知領域。他也承接了2013年雲林農博生態園區的建築規劃設計,取材台灣中部生產的孟宗竹作為主要建材,其中大門口跨距長達14公尺的竹構造屋頂,更成為當時台灣竹構建築的最長跨距紀錄。

「人們享受的生活,許多都是建立在不永續的基礎上。」甘銘源表示,在如此高碳排建築產業中,如何找到改變的著力點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綠建築為建築設計結合環境保育的新趨勢,為了將蓋房子對地球的破壞降到最低,近幾年也出現了許多以木材為主的建築。甘銘源表示,雖然木頭是持續性的建材,但在現實方面,台灣所使用的木材原料,有高達99.5%都是仰賴進口,他也認為這是在犧牲其他國家的環境作為代價,來成就我們的需求。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甘銘源選擇了台灣本地生產的竹子做為建材原料,使用本地產的竹子不僅能夠減少國外長途運輸、降低多餘的碳排量,也不會大量砍伐原始林。

「竹子在過去長期以來都被忽視!」甘銘源說,相較於2、30年才能成長的木材,禾本科的竹子只要4年左右就能成材。他補充,台灣檜木甚至需要花費長達上千年的時間,但人們卻在短時間內就將其使用殆盡。而甘銘源也表示,在過往台灣檜木資源豐富時,許多建築師都不願開發竹子這個綠建材。

發展竹構築困難重重 建築師突破重圍

使用竹子做為原料,甘銘源在開發過程也遇到許多難關,第一個為耐久性問題。竹子富含澱粉質,許多民眾也因此產生竹子容易被蟲蛀、易發霉的既定印象,其實竹子在經過高溫乾燥處理後會降低含水率,讓竹子狀態穩定便能解決。第二個則是堅固性問題。甘銘源坦言,一開始也對竹子的安全結構保有疑慮,但在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現今的工法與技術已逐漸成熟,近期在大型建案上也能看到竹結構的身影。

由孟宗竹作為主要結構材料所打造的雲林農博公園入口棚架。攝影/蘇純葳

除了在竹子設計上遇到困難,大眾對於竹建築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大考驗。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黃國倉認為,竹子變成結構材,民眾普遍對它認同度較低,原因在於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頻繁,而對竹子的疑慮也包括易腐爛、不耐用、不耐蟲害等問題。黃國倉表示,這可能是台灣較缺乏竹子以及其他綠建材科普知識的因素。

以桂竹為天花板建材的雲林農博公園竹構廁所。攝影/蘇純葳

「在考慮永續建築時,也應該照顧到環境的健康」,作為竹建築的先驅者,甘銘源認為,以全球的角度,林木資源勢必遇到短缺問題。他也提到2022年於英國舉辦的氣候高峰會議中討論到,未來十年內的原始林將不允許開發,而隨著需求量日增,供應量下降的情況,木材價格會更高,短缺也將越來越嚴重。甘銘源認為使用竹子作為建材,會是必然的趨勢。

甘銘源表示,他將持續傳遞這樣的信念,把竹子的價值、經驗與技術一步步落實,為永續與環保方面盡一份心力。

綠建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全世界都需要?

​​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之際,全世界開始意識到地球的資源有限,因此各行業都著手進行永續發展。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碳排主要來自建築部門,2020年有高達37%的碳排放量來自住宅、建築業。因此,建築業提出綠建築的相關概念,透過建材或是建築手法的改良、設計,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經過多年的研究及發展,英國在1990年頒布全世界第一套綠建築評估系統,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在1999年制定出「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及「綠建築標章」,成為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個推行綠建築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針對亞熱帶高熱、高濕的環境制定綠建築指標的國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發展綠建築的緣起。 攝影/潘忻妤

目前綠建築在台灣有兩套制度,一項是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負責的綠建築標章,此標章屬於自願性。綠建築標章依照我國環境及建築需求,制定出九大指標,分別為生物多樣性指標、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室內環境指標、水資源指標、汙水垃圾改善指標。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負責制定九大指標的綠建築標章。 製圖/潘忻妤、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另一項則是內政部在2005年新增至建築技術規則中的綠建築基準專章,這項專章為法規上強制最基本的綠建築要求。我國的房子在2005年政府新增綠建築基準專章後,都符合節能減碳的基本概念。

政府除了透過自願性的綠建築標章及綠建築基準專章法規來推動綠建築外,政府也會在公部門透過行政指導命令的方式,要求公有興建建築時要求取得綠建築標章。各縣市政府也會透過綠建築自治條例來推動綠建築,有部分條例規範甚至較中央政府嚴格。

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以全預鑄式結構工法,為台灣銀級綠建築。攝影/蘇純葳

但是目前地球氣候變遷惡化的狀況迫在眉睫,台灣以前有春夏秋冬四季,現在卻只剩下冬天及夏天,永續發展推動多年以來卻沒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各國也紛紛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誓及行動。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徐虎嘯認為,綠建築對淨零發展很重要,因為它不僅有良好的節能效果,同時還在做其他面向的永續經營,綠建築必須因應世界趨勢持續推廣。他也提到,政府將綠建築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透過教育的力量將綠建築的概念傳達給學生,再透過學生將綠建築的概念帶回家庭,讓更多人了解綠建築、實踐綠建築,將其影響發揮到最大。

綠建築發展受阻  建築業現況一次看

台灣為全球第四個開始推行綠建築的國家,推動綠建築的速度卻不及其他國家。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副總監曾彥智表示,台灣綠建築產業、材料技術、思想與工法的發展速度,與歐美各國相比,步調較慢。

這也導致綠建築在台灣發展遇到一些困難,黃國倉表示,台灣建築業的基本技術、工法都已成熟,若要重新訓練較困難。倘若技術上走太快,營造商也會反彈。曾彥智也提出相同看法並表示,建築產業鍊非常大,在建構上很難一起統一,建築也如同服務業,業主若不願意花錢,也很難實行。黃國倉也提及,在綠建築評估上很複雜,費用、成本也隨之增加。

若要改善綠建築在台灣發展現況,黃國倉認為,可以提升整體公民對於環境的意識,隨著意識的提升,逐步淘汰不環保的建築。他舉例,歐盟在蓋建築物時,若不做綠建築,會被同業笑,民眾也不買單的。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以綠建築設計新竹文創館。 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材料百百種,然而如果使用了未經合格的建材,不只不環保,嚴重者恐會造成安全上疑慮。曾彥智表示,工法材料習節都要顧好,若選擇用便宜的回收建材去使用,很快就會壞損,反而對環境更有害。

黃國倉補充說明,台灣目前許多建商都是以應付的態度去施行綠建築,例如政府常使用獎勵容積率或補助的方式來推動,但建商通常是為了得到獎勵項目才去實施,因此許多建商也會從中鑽漏洞,以最低標準的方式,得到綠建築標章與獎勵。他認為,台灣的政府和建商都需要改變思維,不管是透過交易手段或是訓練,都應養成樂意自主實作的想法。

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憲德表示,台灣民眾對於綠建築的接受度很高,並認為是很厲害節能設計工法。為了讓綠建築普遍化、更有規範,政府目前針對不同的建築物,也制定出不同的法規及相關標準,曾彥智對此表示,雖然在不同建築物上使用不同的規定很正常,但若規範太過制式化,建築設計方的彈性設計空間也將縮小,導致對業主的報價提高。黃國倉也表示,亞洲不像歐洲有和鄰國對比的壓力,因此不像歐盟各國會出現民眾不買單的現象。

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把火化時產生的熱能轉換成為電能,為台灣黃金級綠建築。 攝影/蘇純葳

延伸閱讀:

時代變遷戰勝惡地 龍崎竹子華麗轉身

三峽北大生活館 會呼吸的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