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抵抗者 讓野菜從路邊到餐桌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氣候變遷的抵抗者 讓野菜從路邊到餐桌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氣候變遷加劇 空汙成健康殺手

今年11月初美國加州大火造成86人死亡,是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的森林火災,而造成這一災害異常加劇的罪魁禍首,正是全球氣候暖化。逐年加劇的全球升溫不僅帶來冰川消融、降雨異常等一系列自然災害,更使得原已十分嚴重的空氣汙染再度惡化。

紫斑蝶異地遷徙 守護自然飛行旅程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當地。

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溫馨接送情 公益車造福偏鄉高齡社區

隨時代進步,科技高度發展下,促使人們開始思考,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與環境取得平衡,關注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 ESG企業社會責任囊括環境、社會回饋、公司治理綜合面向,落實成產業界首要之務。嘉義縣新港鄉古民社區公益車是企業回饋社區的典型案例,在高齡化社會精準提供長輩們需要的協助,藉以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期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大白鯧在哪兒? 全球漁業資源拉警報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