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抵抗者 讓野菜從路邊到餐桌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氣候變遷的抵抗者 讓野菜從路邊到餐桌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氣候變遷加劇 空汙成健康殺手

今年11月初美國加州大火造成86人死亡,是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的森林火災,而造成這一災害異常加劇的罪魁禍首,正是全球氣候暖化。逐年加劇的全球升溫不僅帶來冰川消融、降雨異常等一系列自然災害,更使得原已十分嚴重的空氣汙染再度惡化。

地球最大碳庫 海洋藍碳的永續挑戰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盼水青岡蝶舞璀璨 棲地保育延續生機

記者 黃子宜、柯懿捷、陳俊希、楊采璇/採訪報導 台灣特有蝶類夸父璀灰蝶幼蟲專以台灣水青岡新芽為食,惟近年氣候變遷嚴峻,季節混亂導致樹木發芽期提早,幼蟲孵化無芽可吃而死亡。此外,棲地乾燥化和人為砍伐,亦嚴重影響台灣水青岡數量,連帶造成夸父璀灰蝶生存困境。為使台灣特有珍稀物種得以繁衍,政府與民間積極展開棲地保育,維持生長範圍,同時推廣保育觀念,期能建立全民共識,常保自然環境永續。

水庫上游開發衝擊 生態經濟如何兩全

記者 吳齊桀、林長岳、林怡嘉/採訪報導 台灣的民生、農業及工業用水大多仰賴水庫的供給。然而,上游集水區的開發,使得水庫面臨淤積問題,不僅影響水質,縮減其蓄水容量,更破壞水庫周邊的自然生態。然而,水庫亦兼具民生經濟用途,在生態保育與農業觀光間取得平衡的考量下,政府積極推動水土保育政策,抑制淤積問題,同時鼓勵商家取得環保標章認證,進而透過教育和體驗,期能降低汙染,強化民眾環境永續意識。

紫斑蝶異地遷徙 守護自然飛行旅程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當地。

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