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品食安2】豬肉冷藏販售 維護衛生健康
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民眾的日常生活無論在採購、保存乃至烹飪食材時,都必須注重食品衛生的安全,同時也能夠吃得營養健康。行政院農業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目前國產豬肉一年消費量大約90萬公噸,溫體豬肉占整體豬肉消費的65%至70%,可見民眾對於豬肉的需求不容小覷,食品衛生的監督要求至關重要。
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民眾的日常生活無論在採購、保存乃至烹飪食材時,都必須注重食品衛生的安全,同時也能夠吃得營養健康。行政院農業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目前國產豬肉一年消費量大約90萬公噸,溫體豬肉占整體豬肉消費的65%至70%,可見民眾對於豬肉的需求不容小覷,食品衛生的監督要求至關重要。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台灣也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困境,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象組組長于宜強表示,2020年是反聖嬰年,導致颱風生成個數減少,造成旱象。繼2020年10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稱農委會)突然宣布桃竹苗地區實施停灌政策後,12月底前又陸續公告嘉南地區2021年第一期作停灌,臺中、苗栗及新竹地區水庫灌區農田2021年第一期作停灌,讓農民深感無奈。
萊豬開放在即,肉品食安成為舉國上下熱烈討論的話題。 根據農業委員會2017年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年每人食用豬肉36.5公斤,占全年消費肉類的50.5%,顯見豬肉為我國國民日常最主要攝取之肉品。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國家,國人偏好溫體豬肉的特殊消費型態,使肉品經常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極易肇致衛生與髒亂的疑慮。因此在追求口感和食品安全之間,必須設法取得平衡點,讓民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公民電廠的發展模式眾多,公眾參與的選擇性也多樣化。國內環保團體主婦聯盟積極推廣社區型公民電廠,結合關渡國中能源教育成為典範;也有企業開發網路募資平台,讓人人參與綠能發電成為可能。
台南官田區是台灣最大菱角生產地,龐大的菱角造成許多廢棄的菱角殼,在過去,菱角殼只能被當成垃圾,造成空汙和環境問題,但有一群人他們透過巧思,將廢棄的菱角殼,搖身一變,變成充滿附加價值的菱殼炭。
今年(2020)起,澳洲數群鯨魚擱淺,少部分搶救後重回大海,卻仍有數百隻鯨魚陳屍於淺海域,鯨魚死後的屍體本是滋養海洋生態的寶物,但在陸地上死亡的鯨魚若處理不及,對環境生態與沿海安全造成影響。
早已引起正反方嚴重爭議逾20年的淡北道路開發案,環評在今年1月15日決議通過,將建設一條北起台二線與台二乙線交會點(淡金路與中正東路交叉路口),南迄台二線與大度路交會點(台北市大度路與立德路口東側)的道路。開發勢在必行,究竟是否能創造更好的生活?
淡水河流域自1987年擴大截流的方式整治淡水河系。時至今日,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2019年淡水河系仍有將近3%的河段屬於嚴重汙染,其根源來自河川特性、生活廢水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汙染難完整根除。
2019年年底,澳洲爆發嚴重的森林大火,雖然至今風暴已遠颺,但大火之後的影響卻依然巨大,該如何控制氣候變遷,成為在這塊土地的我們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禁伐補償條例》修正後擴大適用範圍,補償金也調整為每公頃3萬元。禁伐補償降低對山林資源干擾,也使森林生態系統逐漸修復,但國家提供的土地制度與原住民原有觀念不同,因此延伸出土地正義和私有化問題。
臺灣曾被聯合國列為氣候變遷高危險群,近年政府針對排碳量居高不下的運輸規劃一系列減碳計畫,其中又以「環保、綠能」為招牌的電動機車最為矚目。
氣候變遷已成為世界關注的議題,政府針對在交通運輸層面上,落實減碳的工作,其中以環保、綠能為招牌的電動機車最為矚目。然而,為何電動機車市占率仍不高?隨著補助減少,電動機車能否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擁有百年石頭屋聚落和海女文化的馬崗漁村,正面臨財團向地主買地,要求居民拆屋還地的處境。為保存漁村現貌,居民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登錄文化資產,卻被審議委員以缺乏獨特性和歷史脈絡欠缺等理由拒絕列冊。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