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正視極端氣候影響 防止毀滅性災害

記者 顏苡恬、莊舒亦、陳綜諒/採訪報導

近年全球天然災害頻傳,舉凡加拿大、夏威夷的野火,歐洲與北美的異常氣溫,以及南半球的澳洲暴雨致發水災、阿根廷的持續大旱,顯示極端氣候致使人類生活環境遭遇嚴峻挑戰。同時警示各國,高速經濟發展已對自然造成可觀的破壞,在繁榮與環保之間,迫切需要取得平衡,讓環境休養生息。

2016年到2020年台灣總碳排放量。資料來源/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製圖/顏苡恬

異常高溫 野火蔓延 

今(2023)年8月發生的夏威夷野火災害,官方統計共造成至少上百人死亡、數十億美元的財物損失。據信野火大規模肇生原因,與當時夏威夷北部的高壓帶與南部的颱風所造成的高溫乾燥、強風天氣有關。另在科學期刊《Nature》當中亦曾提到,野火的發生可部分歸因於氣候變遷。 

世界展望會對於極端氣候的定義,包括極端冷及極端熱,所有非正常、超出歷史平均數值的天氣。氣象主播戴立綱表示,極端氣候確實在世界各地發生,例如北極的冰溶化速度加快,以及南極的冰結冰量減少。他提到,台灣最明顯是颱風數量減少,以往聖嬰年的颱風數量較多,但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資料,2014年共生成23個颱風,今年雖同為聖嬰年,截至10月,僅生成十個颱風,與往年聖嬰年相比,數量明顯驟降。

台灣具備多樣的地形特徵。攝影/陳綜諒

外來刺激 危害健康 

極端氣候不只會改變氣象及環境,更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指出,伴隨氣溫升高,許多如PM2.5的二次污染物不斷增加,也會提升人體吸入的危險性。他解釋,不同大小的懸浮微粒會因呼吸進入體內,並沉積在肺泡最末端,逐漸影響呼吸系統,甚至進入血液循環,或是誘導身體的免疫反應。 

對於特定族群,王堂權提醒,老弱婦孺以及慢性病患者均需特別注意,因其本身健康狀況不理想,當外來物質引發症狀,容易被誤判為慢性病的病徵,而延誤治療。此外,即便是健康無虞的人,若長期暴露在極端氣候環境,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下,會加重身體代謝負荷,迫使心臟需更用力運作,才能運輸養分及血液,若長期加重了心臟負擔,恐導致心臟無法負荷。

極端氣候除造成現有疾病的惡化外,王堂權也警示,亦可能將使已絕跡的疾病再次出現。他以2016年西伯利亞炭疽病爆發為例,此前已75年未曾發現炭疽病的案例,因而大多數專家推測,炭疽病原可能僅存於實驗室中。但隨全球暖化造成氣溫攀升,永凍土融化後,釋出休眠的炭疽桿菌孢子,滲入附近的水域和土壤,進入食物供應鏈,造成炭疽病的蔓延。

PM2.5濃度上升影響人體健康,配戴口罩已成民眾生活日常。示意圖。攝影/莊舒亦

成本提升 物價騰貴 

氣候環境的改變也會影響經濟及國際貿易,中研院環境經濟研究員楊宗翰表示,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最直接衝擊的就是港口。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協會資料顯示,有超過80%的全球貿易倚靠海運,因此,若天災造成港口無法正常運作,可能導致交貨延遲,使供應鏈受影響,進而造成運輸成本增加,產品價格隨之提升,影響整個貿易模式。 

不僅如此,楊宗翰也提到,氣候變化也會影響農作物生長,導致農產品的價格飆升。根據農業部公佈的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顯示,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有30.7%,代表台灣近七成的糧食依賴進口。但我國並未與他國接壤,故進出口貿易皆需仰賴海運,因此若極端氣候造成海運成本增加,導致台灣的糧食價格高漲,將會嚴重衝擊民眾的生活

地球公民基金會實行山陵保育工作。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降低環境污染 發展再生能源 

「人類必須自己承擔後果」,戴立綱直言,極端氣候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結果。2022年台積電進駐高雄設廠,地球公民基金會成員蔡卉荀表示,產業發展確實會帶動經濟活絡,一旦經濟活絡就意味,人類要使用的不只有自然資源,也包括消耗大量能源。因此,經濟發展註定會對環境帶來大量的碳排放。 

RE100是2014年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共同發起的再生能源倡議組織,加入的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目前台灣已有近20個企業加入,蔡卉荀表示,所有企業都是自主加入,其為了讓承諾兌現,就會督促政府加快再生能源發展速度,以提供企業使用。 

許多人相信,經濟發展和環境汙染是一體兩面的,有論調稱,人類應減少經濟發展,以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但楊宗翰直言,企業可以透過國際貿易,將生產污染較高的產品,替換成以綠色能源生產的外國產品,減少全球總碳排放量。雖然綠色能源價格較高,不過楊宗翰認為,仍應加強國際貿易,並控制生產外的成本,以降低最終產品價格,提高企業使用綠色能源的意願。一旦各國對於國際貿易的依賴度提升,便有機會從工業生產成本改善地球環境。

人類的進步經常伴隨著龐大的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因此,為減少碳排放量而限制經濟發展並不現實。蔡卉荀說明,地球公民基金會從三個面向,監督政府轉型成低碳家園。首先是能源轉型,多使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其次為山陵保育,因植物除了行光合作用外,也有調節氣候的功能;最後則是工業轉型,不僅要替換成再生能源,亦須監督產品的生產量,降低非必要的能源消耗。地球公民希望藉由以上三個面向,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進而減緩極端氣候的發生。

新能源與電業改革。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鼓勵產業轉型 實踐綠色行動 

聯合國2015年提出「綠色行動」的構想,中央研究院環境與自然資源政策管理研究員蕭代基表示,此構想以全人類為單位,乃試圖減少日常對於自然資源消耗的行動。但他認為,聯合國是單一體系組織,幾乎不可能嚴格控管各國的執行狀況,若由國家自行擬定計畫,因有行政和立法約束,執行上會容易許多。他也坦言,要執行綠色行動是非常困難,因為理念往往和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台灣產出的能源不到全球0.1%,平均碳排放量卻直追美國,意味著台灣近年來環境汙染開始拉警報,蕭代基透露,原因歸咎於台灣能源費用過低,若能將大型石化工業民營化,將價格交由市場決定,就能讓石化工業價格提高,消費者將轉型使用再生能源。他直言,再生能源現今技術已成熟,但以台灣現況,存放方法和生產位置,都是一大挑戰,若能克服,就能完成經濟、環境雙贏的局面。  

各國政府近年不斷推行減碳行動,蔡卉荀透露,地球公民基金會推行綠色能源已有時日,台灣早期石化業並無減碳概念。因此,該基金會呼籲政府能夠提倡產業轉型,將高排碳轉為低排碳的產業,減少因石化工業帶來的大量環境汙染,然而產業轉型也意味著必須執行能源轉型,對各方面都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可達成環境永續目標。

電動車電池替換站。攝影/陳綜諒

 

延伸閱讀:

重拾地熱潛力 邁向綠能之路

生態保育體驗 成龍濕地躍身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