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綠色建材用途廣泛 泰雅族竹居文化

記者 田子霖、姚昱良、岳彥良/採訪報導

在建築法規限制下,基於安全考量,竹子無法做為主要建材,然而竹材的應用多元,不僅可運用於綠建築環保材料,在各類型加工材料當中,亦常見竹材的身影。竹子對於原住民泰雅族人而言,從生活起居的器具到部落風俗,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青壯人口外移,部落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延續與傳承泰雅竹文化,守護原鄉部落的文化瑰寶,實為當務之急。

清華大學竹屋富含原住民元素。攝影/姚昱良 

質地堅韌 獨具特色

竹建築是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一環,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單世瑄表示,許多山地原住民會因地域關係與價格低廉,將竹子納為建材之一。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王雅萍則指出,現在部落或山區學校的傳統竹屋並非純竹材興建,實際應用竹材的部位主要在屋頂結構,其餘牆面、柱子均以堅固的木頭和鋼構組成。 

隨時代發展,​竹子不再是主要建材,​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表示,因《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中明文規定,建築材料須防火,當前建造房屋時多使用磚和混凝土,不會用到竹​子​。此外,以竹材​做​為全部建材的房屋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民眾居住意願低落。 

在法規限制下,竹建材反而邁向多元化發展,褚瑞基指出,許多大專院校皆設有竹材與現代化建築結合的竹構建築。​他舉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即是以傳統竹屋元素與現代建築風格結合,但​為符合法規,​在建築物內層使用鋼筋水泥​,​強化建築結構。 

竹子在建築應用上不止於此,台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說明,竹材可做為綠建築材料之一,其負碳性與再生性使其成為環保建材,減少對木材和混擬土的需求。其次,竹子纖維相比木材更堅韌,因此竹子可與其他材料混合使用,例如碳纖維和玻璃纖維等,突破傳統竹材的​發展空間​

除了與房屋結合,褚瑞基表示,竹子也能應用在公共建設,例如公車亭和停車棚,不僅增添特色​,​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正大力推廣竹產業,因竹材的多樣性不僅能製作成竹地板,經碳化處理後​,​​​還能變成​​加工材料,製作竹床、竹簾等家具。

現代竹建築融入人類生活的模型。攝影/田子霖

智慧底蘊 傳承文化  

​竹建築在泰雅族的文化中,代表族人們的智慧及底蘊​。​王雅萍表示,泰雅族在興建竹屋時,屋內會有泰雅族特有的三石灶,做為生火設備。因生火時煙霧上升,可​燻乾​屋頂,建立防腐功能,更有利於竹材保存。​ 

​宜蘭縣南澳山區哈卡巴里斯部落泰雅族頭目韋建福也說,泰雅竹屋裡的火堆蘊含家族生生不息的寓義,更代表後代子孫能傳承泰雅文化,永不止息。​ 

清華大學模擬傳統泰雅族的三石灶。攝影/田子霖

便利就地取材 融入建築風格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統計,台灣竹林面積約有20萬公頃以上,褚瑞基指出,台灣竹林佔整體森林將近一成。​且​由於竹林普遍生長在山坡地區,山地原住民便就地取材,將竹子納入主要建材之一。 

泰雅族(泰雅語:Atayal)部落分布區域在竹林較為普遍的台灣中北部山區,因而長期使用竹子,將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韋建福表示,雖同為泰雅族,但會因地區關係而衍生不同的建築風格,其中居住在新竹地區的泰雅族較常使用韌性較強且生長快速的桂竹(泰雅語:A-Li )興建傳統家屋。 

從歷史文物中也能見到竹建築的蹤跡,王雅萍提到,1960年日本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書中寫到泰雅族以竹材為主的房屋結構,雖富含永續性,卻容易腐蝕,難以看見遺構,以致歷史留存不易。 

除了竹建築以外,泰雅族也將竹子融入傳統文化中,王雅萍說明,Lubuwu​是​口簧琴,為泰雅族使用的樂器,以竹子加上銅片製成。新竹縣尖石鄉水田部落泰雅族青年雲景新表示,口簧琴常用於族人聚會,伴隨節奏唱歌跳舞,亦能作為異性傳遞情感的媒介,但出草、喪事、狩獵等場合則不予以使用。 

​​關於泰雅族的竹製工藝品和生活用品應用層面,王雅萍分享,泰雅族男性會使用藤編或竹編製作竹椅、背簍等用具,而女性則會將竹材融入服裝配飾,貝珠吊飾裡​即​有竹子相關材質。雲景新補充,在泰雅族男性狩獵用具上,魚槍刺刀​也是利用竹材製成。​ 

竹子除了當成建材也能做為工藝品材料。照片提供/單世瑄

發展地方創生 培養竹藝人才

隨都市化的發展,社會結構改變,雲景新表示,愈來愈多部落青年選擇在都市就業,造成族人在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傳統建築技法與特殊工藝也逐漸失傳。

對於竹建築逐漸式微,王雅萍指出,解決竹建築文化人才斷層是當務之急。她提到,可從工藝文化方面著手,讓一般民眾認識竹產業,也可培養在地青年學習竹建築的技法和工藝品製作技術,用地方創生來留住人才。 

因應全球永續發展的趨勢,王雅萍強調,擴大竹建築的永續發展也能造就人才回流。​她​​例,​​​越南、泰國等​地​會將竹子結合時尚設計,如越南會在室內結構上,利用竹子的彎曲性雕刻成含有蓮花意象的竹格,​故若​部落使用相同方式,必能創造竹建築的全新價值。 

以火烤方式測試桂竹彎度的模型。攝影/岳彥良

針對文化保存方面,王雅萍建議,政府可針對泰雅族成立部落工班,藉以匯集擁有竹工技術的工匠們一同發展竹建築文化,並在興建部落公共建築時添加竹元素,達到節能減碳效果,也為社區增添傳統元素。另外,政府亦可為泰雅族工匠成立工班普查,並建立相關資料庫,將每個竹建築風格保存,了解人才分布與細項。

在泰雅族文化傳承方面,政府和民間皆扮演重要角色。雲景新表示,原住民很看重自我的身分認同,不僅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補助金,鼓勵年輕族人多舉辦泰雅族相關活動,包括竹藝品製作課程、竹編器具販售等。另有當地青年自主性創辦青年會,拜訪部落耆老記載傳統竹文化和竹建築技法,並於假日邀請居住城市的族人回到部落參與活動,深耕族群文化。 

觀光產業也是發展竹建築文化的推手之一,韋建福指出,透過民眾體驗傳統泰雅族生活,進而學習竹文化在泰雅族裡的重要性。無論是供居住的傳統竹屋,或是可眺望遠方的望樓,都可見到竹子身影。此外,他也補充,如果要將竹文化成功拓展,部落居民必須有強大凝聚力,且對文化傳承擁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樣才能使泰雅竹文化持續傳承下去。 

泰雅族的竹製瞭望台。攝影/田子霖

 

延伸閱讀:

環保意識抬頭 綠建築湧現新浪潮

珍惜竹資源 台灣綠金再發光

找回部落文化 新竹尖石小校傳承泰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