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守護海洋寶藏 海女文化永續共存

記者 嚴心妘、謝陳安/採訪報導

大海的孩子 將消逝的文化遺產

走訪台灣東北角海岸,除了欣賞美麗的大海景色,這裡還有一座樸實靜謐的小漁村——馬崗。在過去,當地大部分的女性為了幫忙貼補家計,身穿日常的休閒服裝,在沒有任何潛水裝備下,腳上僅穿著草鞋,戴上自製的面罩與牛角製成的蛙鏡,從兒時起便紛紛跟隨大人們到沿海近岸,沒有攜帶氧氣瓶,只靠憋氣潛進海裡採集海產,大家稱她們為「海女」。

而後,因台灣工商業快速的發展,村民大多選擇至都市就業,加上女性遠嫁他鄉,沒有年輕人願意留在馬崗,也無繼承之意,在海女們年紀漸長的情況下,現今仍舊從事海女工作的人數,已寥寥無幾,文化也隨之沒落。

南韓濟州海女文化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台灣海女文化卻鮮為人知。攝影/謝陳安

不過儘管這份職業辛苦、危險,與海洋生活了大半輩子,如今就算年紀大了,也依然堅持到岸邊採集海洋資源,因為對她們來說已不再是工作,而是習慣。這項即將消失的職業,沒有後代願意繼承,對海女們來說無疑是個缺憾。她們盼望能夠有年輕人來接手,就算願意接手的人數不多,也想讓這個珍貴的傳統文化永存。

聽故事也能守護極東漁村 

守護極東團隊是由一群熱衷保護馬崗漁港生態環境、聚落人文的青年組成,成員皆有各自的本業,他們藉由空閒時間關心當地大小事,看見了馬崗漁村的生存危機,深入當地進行研究調查,與在地海女阿嬤相互配合下,舉辦體驗與導覽活動,海女們親自分享她們的故事和當地生態、文化等,帶動整體觀光人潮,使這座小小漁村隱藏的珍貴歷史得以讓更多民眾瞭解。

而海女們也能透過較為輕鬆的方式增加收入,同時減少海中作物的採收,兼具守護自然生態與傳承文化的作用,以達成永續發展的目的。

海女導覽活動不僅讓海女更廣為人知,年紀較長的海女們也有不同的方式維持生計。照片提供/吳鳳嬌

距離馬崗1.8公里的「卯澳漁村」,同樣擁有相似文化背景,也正面臨海女的消失。台灣海洋大學教授蕭堯仁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帶領學生們一起為當地設計石花菜商品、海女導覽、手做石花凍等體驗活動,與在地協會團結合作,請村民擔任工作人員,遊客走訪卯澳不但能欣賞動人的海景、品嘗在地特色美食,還能進一步認識傳統漁村的歷史發展,感受當地居民熱愛這片土地的心,引領民眾探索卯澳社區的獨特魅力。

與環境共存的困難 海洋資源危機

除了海女文化面臨危機,海洋生態也拉響警報。原先卯澳是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古老漁村,當地居民以近海漁業及沿岸採集為主要職業,不過近年因氣候變遷及環境污染的迫害下,海男海女們已深深感受到海洋資源的縮減變化。

蕭堯仁所屬的團隊結合各方專家,與當地海男海女們相互合作下,研究問題根源並找出改善方案,同時灌輸村民海洋保育的意識,提升當地海洋素養。希望卯澳能逐步建立友善生態的環境,也讓台灣各地漁村有個很好的範本學習,替台灣海洋永續盡一份心力。

海男與專家合作,為環境保育貢獻一己之力。攝影/謝陳安
除了沿海居民外,一般民眾也能作為海洋研究的資料蒐集者。攝影/謝陳安

時代更迭,海洋生態的改變與海女文化的消失,是當地居民有目共睹的。值得慶幸的是,守護極東團隊、海洋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們為這些逐漸衰落的沿海聚落帶來希望,傳遞給在地居民保育自然生態的觀念,教導村民如何利用漁村的特色發展為賣點,運用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與人文特色,有限地整合利用,並將傳統文化昇華為具有環境教育意識的觀光產業,實踐資源永續、人海共生的精神。

人類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友善對待環境,才能留給後代美好的家園。攝影/謝陳安

無人傳承的悲哀 深埋心中的願望

雖然無人傳承的遺憾仍留存於海男海女的心中,但透過人文團體的關懷與合作,讓更多民眾知道在東北角有一群勤奮的討海人,依然堅持不懈的在自己的崗位奮鬥,也許有天也能吸引熱愛這項文化的「新」海男海女,為這美麗又特別的傳統注入新血。

環境與人文的保存,須仰賴全民共同努力。攝影/謝陳安

 

延伸閱讀:

百年石頭屋聚落 馬崗漁村存亡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