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達悟族難題!異文化與族語斷層雙衝擊

記者 陳萱樺、楊曉林、李昱潼/採訪報導 

自日治時期開始台灣總督府達悟族作為人類學研究對象國民政府遷台後,在蘭嶼設立離島監獄蘭嶼面對逾百年的外來族群入侵不僅需適應漢人文化,雅美文化與語言保存成為政府與族人的棘手課題

族語將消逝 族人感慨政策缺失

原住民族電視台(下簡稱原民台)達悟族主播馬月琴透露,自己已在原民台服務15個年頭,雖以達悟族語播報新聞,傳遞正確的蘭嶼文化及語言,但現今本島社會沒有環境及機會使用族語,只能透過聽的方式來學習,儘管能透過電視媒體來收看使用族語播報的新聞,母語斷層危機依然存在。

馬月琴(左1)與原民台主播穿著族服合影。 照片提供/馬月琴

108年新課綱根據《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將原住民族語文教學納入國小、國中與高中課程,國小生可自由選擇十六族語,一週至少學習一小時,而國高中則是將原民文化融入學科,透過互相理解延伸至交流,期盼用教育拉近族群間的距離。 

不過,蘭嶼鄉紅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永暉表示,政府目前的教育改革還是偏向某個族群、方向,儘管相比過去已進步許多,但稱不上有成效。周永暉稱政府以「擠牙膏」方式推出微小政策以示對原住民的重視,但實質上依然維持邊緣化,「如果要恢復原民的語言、土地的話,是會動搖國本的。」面對強勢主流文化,再次復甦達悟族文化是相當困難的課題。

周永暉(左)穿著台東縣2014年南島文化節的上衣岀海。 照片提供/周永暉

達悟族語老師曾以斯帖表示:「我們這世代在蘭嶼是受國語教育,學校不能講族語。」1966年,台灣省政府頒布「各縣市政府各級學校加強推行國語計畫」,同為達悟族的馬月琴也對此印象深刻。回憶起童年在學校曾被掛過「請說國語不說方言」的牌子,馬月琴表示,當初未去探究禁止講族語的原因,只能私下與家人同學以族語溝通,也從未想過自己的族語會逐漸消逝。 

周永暉談起過去以高壓教育推廣國語運動,抑制族人在學校使用族語,直至今日政府才尊重母語,「來不及了,但是沒有魚有蝦也好。」他無奈表示,只能以彌補方式延續族語。周永暉坦言,天助自助,族群仍需靠自身努力才能激發其他族群的重視,當族人都不在乎時,族語保育的困難程度會更高。

族語老師推族語認證 提升母語存活率

曾以斯帖指出,現代的蘭嶼島上主要以中文為溝通語言,年輕一代已無法說一口流利的族語。曾以斯帖回想,小時爸爸會以族語錄下蘭嶼的傳統故事,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的命名儀式、以當地水芋磨成泥加上臘肉所製作的芋頭糕。「爸爸走了,我還能夠聽到這些嗎?」曾以斯帖惋惜過去沒有羅馬拼音,無法以文字紀錄,只能靠著為數不多的語音回味兒時的珍貴回憶。 

曾以斯帖認為原住民學生都應考取族語認證,因為蘭嶼的教育機構都以國語教授,若族人都不說族語的話,雅美語很快就會絕跡。曾以斯帖分享在族語教學的路上,遇過來自台灣各地的學生,起初只有一、兩位小朋友,累積至今已超過40位學生。 

曾以斯帖表示,自己也會鼓勵學生回家與父母用族語對話,並參與族語朗讀比賽,教學範圍不僅侷限於原民,還有教導非達悟族學生,並幫他們取原民名字、教唱飛魚歌以及講解達悟族文化及生活。不過曾以斯帖強調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參加族語認證考試及基本會話為主,進而讓更多人認識族語。 

台東縣蘭嶼鄉海洋盃拼板舟競賽活動。 照片提供/周永暉

雖108年課綱積極推廣原住民語,但擁有族語證照的師資不多,經常需要線上共學。馬月琴認為,網路教學缺乏面對面的互動,成為族語傳承的一大阻礙;但語言正在消失中,看到小朋友願意學習仍感到很欣慰。 

原民會消弭歧視升學保障說帖

現今高中升學制度亦鼓勵考取原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若獲取證照者,得以增加超額比序總積分35%。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教育文化處副處長邱文隆表示,以實質平等來看,政府訂定不同的差別待遇政策,幫助原民可以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競爭、發展且融入。 

邱文隆表示,因得知許多人不解原民特殊身分享有加分權利,因此原民會目前正在擬定原民升學保障的相關說帖。內容與行政院多次討論,更請大專學生以及國、高中老師審閱,不以制式化的文字而是用軟性的方式取代,讓各年齡層都能理解、閱讀。未來將透過教育部,從國小至高等教育實施,包括老師都需理解加分制度保障的背後原因,如此一來才能達到實質族群平等。 

邱文隆指出,政府推動多元族群國家,需要培養更多原民專才,才有辦法在多元族群社會之下平等發展。透過加分制度保障,讓族人能擁有更高的教育機會,目的也是在培育原民未來的發展人才。 

邱文隆已擔任兩年原民會教育文化處副處長。攝影/楊曉林

異文化交流 族人盼以尊重看達悟文化

周永暉表示,過去漢人確實有優越感,曾聽過族人被批「番仔」,有些族人因處弱勢只能隱忍,也有少數族人不滿以「白浪」(閩南語壞人之意)稱呼漢人。馬月琴透露自己早期來台時,也曾被年長人士稱呼為「番婆」、「山地人」。不過這都僅止於過去,馬月琴表示,現今社會幾乎很難聽到這些帶有歧視的名稱,時代變遷,人們已逐漸轉變為開放的心態。  

不過,第55屆金鐘獎達悟族人因穿著傳統族服參加典禮,而遭主流文化批評暴露。馬月琴認為,主流媒體已接觸原民文化有段時期,然而媒體卻用特別眼光且放大檢視,此舉並不妥當。馬月琴指出,原住民參加慶典時必定會穿著最正式的族服,「丁字褲是我們的傳統服,因為尊重這個環境和活動,所以我們穿正式的服裝」。 

馬月琴強調媒體的影響力很大,但自己服務的電視台報導都是以蘭嶼當地慶典、生活與產業為主,很少出現偏頗的內容。媒體若帶有族群偏見、歧視立場來報導,會使閱聽眾對蘭嶼文化有所誤解,馬月琴認為,若主流媒體以接納立場包容各族群文化,更能使大眾以正面心態看待,降低偏見與刻板印象。 

但2022年中華民國國慶日前夕,蘭嶼發生一起漢人遊客與當地達悟族人的衝突事件,因族人不滿遊客亮刀威脅,即聚集到遊客下榻處毆打對方以宣示主權,引發百人的打鬥。 

馬月琴認為,打鬥事故只是個案,並非所有漢人遊客都抱著不友善的心態來到這片土地。不過因達悟族是海洋民族,男人漁獵、曬網,女人種芋頭與地瓜,會共同搬石頭圍籬,傳統習俗都是集體行動,所以此次事件才能如此快速號召到許多族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來幫你,要站在你這邊」。  

對於漢文化與原民文化間的衝突與偏見,也讓蘭嶼居民理解主流文化對達悟文化的看法,這也是目前蘭嶼居民對於自身文化傳承及認同所面臨的問題。馬月琴表示,正因發生群毆事件,人們更了解蘭嶼居民的團結性,群眾鬥毆背後的目的是為保護自己族人。儘管此次交流並非正向互動,但也促使更多人看見達悟族群的文化,透過互相理解進而減少誤解。 

馬月琴於原住民族電視台擔任主播一職,原民台為臺灣第一個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題的電視頻道。 攝影/陳萱樺

原民努力適應都會區 與漢人邁向共融 

周永暉表示,達悟族人離鄉背井到台灣本島求學、求職,進入漢人文化社會,除了要學習自己的文化外,更要學習主流文化,以免脫節。學校、民間組織與政府皆擔任重要角色,不管是升學、就業還是生活方面,原民皆有資格受到更多保障及幫助,協助他們在不熟悉的環境下發展,並促使漢人與原民文化交流與共融。 

邱文隆指出,原民會在大專院校設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簡稱原資中心),提供原民生學業、心理及就業上的輔導,並盡量安排熟悉原民領域的師資,望族人在異鄉大學有個家。

世新大學原資中心室內設計,有蘭嶼拼板舟及語言介紹(雅美語)。 攝影/楊曉林

來自泰雅族的世新大學原資中心主任馬紹.阿紀表示,確實遇過學生因文化或課業適應不良而選擇退學,原資中心在確認退學意願的同時亦盡力協助,指導老師與學長姐也會針對課業來輔導原民生。有些個案繼續完成學業,有些原民生則要擔負家庭經濟支柱,選擇對未來工作更有生活保障的警、軍校,而毅然離開。  

同時,作為紀守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周永暉指出,目前在台東設有學生中心,並聘請老師協助學生加強課業、人才培育,有望減輕師資不足之壓力。

馬紹.阿紀為現任原資中心主任。攝影/楊曉林

除了學校與民間協助原民融入,邱文隆表示,政府應帶頭重視原住民發展,從去年起,原民會各族群處長開主管會報及立法會議時,皆使用族語,設置翻譯耳機及同步口譯,令不同族語的職員亦能參與。 

邱文隆認為現在族人自我認同感提升,不再隱藏身份,族人可以高呼:「我是原住民,我驕傲!」正是代表著兩族共存的象徵。他初估現已多達50%原住民遷戶籍至都會區,下一代亦在本島長大,因此目前仍在研定《都會原住民權利發展條例》草案,冀以法律架構維護都會原住民的權利。但目前原民與漢人仍停留共存階段,要達到真正共融的畫面仍有一段路,盼望未來能透過教育翻轉誤解。 

 

延伸閱讀:

「屁股蛋」標題惹議 曝露媒體的文化歧視

族人學習意願低 原住民語難傳承

原力覺醒 漢本位主義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