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漸衰 盼文化傳承
目前設籍在都會區的原民人口數,已超過原民總人口數的一半,都會原民該如何互助團結,成為問題。來自阿美族的Wsay將原民文創平台翻新,進駐咖啡廳,藉此傳播原民文化。來自泰雅族的青年,Yuli和Savungaz,則是將咖啡廳打造成原民互助空間,協助南來北往的原住民在都市發展。
目前設籍在都會區的原民人口數,已超過原民總人口數的一半,都會原民該如何互助團結,成為問題。來自阿美族的Wsay將原民文創平台翻新,進駐咖啡廳,藉此傳播原民文化。來自泰雅族的青年,Yuli和Savungaz,則是將咖啡廳打造成原民互助空間,協助南來北往的原住民在都市發展。
月桃是一種常見的植物,不僅美觀還具有藥用價值。它的葉子和花朵可以用來製作茶來治療感冒、腹瀉和疲勞等症狀。此外,月桃的果實也可以用來製作果醬和蜜餞,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食品。在手工藝層面也有其發揮的價值,石山部落的人們會利用葉鞘編織成包包、袋子甚至電腦包,對於他們來說,月桃在生活中的用處大有作為。
長照政策實施多年,造福了不少民眾,但是住在偏鄉的長者,卻時常因為交通和支出問題,沒有辦法得到需要的照顧。身為泰雅族的醫師高揚威,致力服務山區長輩,將全身心奉獻給家鄉的民眾,希望他們也能享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而其中高揚威認為偏鄉長照問題存在已久,卻並未得到改善。
台灣原住民使用獵槍狩獵已有百年之久,今年一月預告的原住民《獵槍管理辦法》草案,卻可能讓狩獵文化和傳統文化遭到限縮,不僅持有自製獵槍可能違法,進口槍枝的價格和不完整的配套措施,也讓族人無法接受,原住民盼法律再修並尊重他們的文化。
因《原住民身分法》僅認定山地及平地原住民身分,大法官於2022年十月宣告違憲,規定三年內完成修訂或另訂特別法。然而「平埔族」不論在大眾心中,以及目前法律下,既不是原住民、也不是從中國遷至臺灣的漢人民族。擁有錯綜複雜歷史的平埔族,在世代洪流中逐漸消逝,迫切追逐自我與社會的身分認同。
因《原住民身分法》僅認定山地及平地原住民身分,未涵蓋全臺所有南島語系民族,大法官於2022年十月宣告違憲,規定三年內完成修訂或另訂特別法。平埔族群守護傳統文化,盼獲身分認同,然而資源分配、人數多寡爭議造成原住民間關係緊張。
今(2022)年,台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宣布,將「長青樂活」及「耆老服務中心」合併,整合為「原住民長青學苑」,目的不只是希望整合資源,使都會區長者得到更完善的照顧,也期望能透過課程連結長者們的部落記憶,讓原住民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在花蓮有「野菜教母」之稱的吳雪月,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成立「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盼藉由推動保種工作以及食農教育,傳承野菜文化、推廣慢食。而同樣致力於推廣慢食運動的「臺東慢食節」,邀請在地職人,分享傳統文化的飲食智慧。
2013年布農族人王光祿因年邁的母親想吃肉,便在台東山區狩獵,後來被警方以持有非自製獵槍及獵殺保育類動物逮捕,並在2015年判王光祿有罪,這起事件引發台灣各民族對狩獵文化有了更多的關注:原住民文化與法律的衝突該如何取捨?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又該如何保存?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台灣在完善的防疫措施下,僅少數大型集會因防疫而停辦或延期,回顧今年全台原訂舉辦的原住民族傳統祭典,或是都市地區的聯合歲時祭儀,多少受到疫情影響,有停辦的現象。
近年來,原住民族意識抬頭,政府常以都市地區的「聯合歲時祭儀」推廣文化,以促進文化傳承,更常以傳統祭儀提倡部落觀光。
在這些前提下,傳統文化與觀光收益究竟該如何取得平衡?
台灣原住民經歷長期的時代變遷,如今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他們蛻變出嶄新的樣貌,卻也漸漸與原鄉生活揮別,曾經多采多姿的語言被遺留下來,卻瀕臨遺忘。孩子,我們的母語,你還記得多少?
過去政府為了「漢化原住民」而制定的《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不知不覺成了原住民學生被迫接受的「福利」,更得面臨外界排山倒海的質疑聲浪。當被謾罵聲蓋過的同時,故事中的角色也有話想說。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