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理財新選擇 高股息ETF成熱潮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隨著Z世代(1997至2009年出生者)逐漸擁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們的 […]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隨著Z世代(1997至2009年出生者)逐漸擁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們的 […]
記者 鄒昀孝、廖芷儀、吳佳芳/採訪報導 你聽過原住民文化健康站嗎?這是一個給原民長者活動、同樂的地方。 原住民 […]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AI伴侶的出現,改變現代人排解情感需求的方式。AI透過擬人化的互動,滿足人們對於情感的渴望,卻也引發隱私權與法律方面的爭議,其中資料安全便是一大隱憂,而未經同意模擬真實人物,還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需審慎評估可能的風險,確保AI的發展符合倫理與社會責任標準。
記者 潘品心、鄭信慈、莊詠棋/採訪報導 「台語」曾是台灣社會主要溝通語言之一,但現今多數台灣人還是選擇使用國語與人溝通。為了提升台灣人台語語言能力,教育部推行台語檢定考試,除了台灣本地人參與考試外,還吸引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士,包括來自美國的留學生、從馬來西亞來台依親的新移民等,這些外籍考生都展現出對台語的濃厚興趣。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為來自美國加州的嚴天寧。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台灣隨處可見的檳榔,在原住民文化中象徵祝福的寓意,卻因為破壞水土保持, […]
記者 杜子心、傅鈺皓、蘇相云/採訪報導 台灣總共有16個原住民族,即使阿美族已經是人口最多的族群,受到都市化與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當地。
工作室位在屏東縣來義鄉的排灣族木雕師塗南峰,不僅有細膩的雕刻刀功,更善於將原住民圖騰運用在作品上。儘管塗南峰的木雕之路並非一凡風順,但他仍秉持推廣排灣族圖騰文化的精神,用作品持續述說原住民部落的故事。
國人一向熱衷旅行,然統計顯示國外旅遊人數卻遠高於國內,顯見對民眾而言,本地旅遊相較於出國吸引力著實不足。專家指出,面對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若國內旅遊成本高卻得不到相應的品質,勢必面臨困境。台灣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未來應加強觀光建設,妥善規劃地方旅遊特色,盼能留住國人,進而吸引外國旅客。
高齡社會來臨,許多年長者因腳部缺少照護而產生身體與心理病症;護理師呂郁芳看見年長者足部照護的需求,學習丹麥足療觀念,為老年人進行足部護理,增進其健康和生活自主能力,來預防及延緩足部問題惡化。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採訪報導 原住民是臺灣的傳統文化,但在大都市中卻較少看見原民文化的蹤跡,而新北市泰山區的 […]
全球2050淨零碳排目標興起,新興再生能源扮演關鍵角色,政府也與產官學研合作,推廣多元綠能發電。台灣地區降雨豐沛,豐富的水資源具備小水力發電的潛能,花蓮吉安社區與宜蘭安農社區發展在地化綠電,規劃地方自用,促進農村能源自主。可綠能對於生態、原住民家園造成的衝擊,也引起反對聲音,整體的小水力發電仍在尋找平衡點。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