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三峽大豹忠魂碑見證歷史 泰雅族後裔尋根傳承

記者 蔣逸凡、林琍/採訪報導

大豹社事件,發生於西元1900年,當時的日本總督府開放業者進入山地,大量業者入侵部落的領土,離平地較近且擁有豐富山林資源的泰雅族便首當其衝。於同年八月,總督府派軍隊鎮壓,泰雅族大豹社頭目瓦旦·燮促率領附近部落的原住民組成聯軍共同抗日,由於日本的軍火科技更先進,聯軍雖然一開始把入侵者趕了出去,但堅持不了太久。最終原住民聯軍於1906年10月3日,日方攻破並占領插角大豹本社(M’bngciq),瓦旦·燮促的宅第遭大砲重擊作結束。一共打了七年的戰爭,為目前最長時間的抗日戰爭,並且在西元1921年左右,大豹部落原住民更被強迫遷到桃園市復興區,並再也沒有回去過。 

大豹忠魂碑立於1930年代中期,為日本軍方建立的紀念碑,如今政府保留用來緬懷大豹社事件。攝影/林琍

導演曾宇平將此事件記錄下來拍成一部名叫《大豹:洄游msbzinah squ Topa》的紀錄片,希望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到這段故事。在紀綠片中提到,他本人是在都市裡生活的泰雅族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大豹社事件這段往事,而他就是當年大豹部落的後裔。導演曾宇平表示,雖然在都市裡長大,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於自己身分的認同,不會因為在都市裡忘記他身為泰雅族,也因為在都市裡更要好好善用所學,讓更多人認識大豹部落的文化。 

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的大豹溪,遊客會前往附近烤肉、戲水,但因為水流湍急,曾經發生過多起溺斃事件。攝影/林琍

曾經的大豹社,目前已經變成森林遊樂園區,提供給遊客去旅遊,而在原住民族發展委員會工作的楊米豐也是大豹的後裔,平時都會去曾經大豹社的遺址走走,探勘熊空山是否有當年大豹社事件遺留下來的遺跡。楊米豐表示,他有看過當年戰爭遺留下來的碉堡,也有撿過當年日本遺留下來的啤酒瓶,唯獨沒有留下來的是泰雅族的東西。泰雅族的傳統裡並沒有文字只有口語相傳,而這也使其文化傳承更加的不容易,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族人選擇離開部落進到大城市,而這也是他們新興需要克服的挑戰。 

前往忠魂碑的山林間有部分之前建立的圍欄,而如今已經年久失修。攝影/林琍

大豹部落的故事只是個起點,文化遺失是所有原住民族共同的遭遇,許多原住民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離開家鄉進到大城市,離開了曾經的家園,於今年3月統計,目前在我國境內的原住民族共有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 16 族,人數大約為 58 萬人,其中有28萬人住在都市裡面。許多原住民後裔從小生活在都市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部落,就算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也可能因為怕受到異樣的眼光而不敢勇於表達自己,這些都使文化的傳承變得更加不容易。 

幾十年前照片中的部落,與如今的部落相差甚遠,當時的部落文化要保存至今更是不容易。攝影/林琍

而在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擔任副理事長的馬紹.阿紀,是台灣原住民族第一位電視新聞主播。他從小在部落裡長大,直到小六的時候離開家鄉到城市裡讀書,馬紹.阿紀表示小時候在部落的生活很快樂,但到了都市變得很不一樣,也曾經遇到過不友善的對待。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對原住民文化的熱愛,因此他選擇成為一名文化工作者,希望能讓更多不論是不是原住民的人都了解並尊重彼此。 

馬紹.阿紀身為文化工作者有許多不同族的收藏品,每一件收藏都代表著它們族群的文化。攝影/林琍

無論原住民是從小在部落裡長大,又或者進到都市裡生活,又或在都市裡出生,只要他們心中有部落,而部落就會在那裡。 

政府留給泰雅族做文化保留的地方,但大多為峭壁無法做利用。攝影/林琍

 

延伸閱讀:

守護千年泰雅族史 「德拉楠」創生之路

找回部落文化 新竹尖石小校傳承泰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