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俄烏戰火延燒 衝擊前線核電廠安危?

記者 林維儀、黃朱莉、楊子萱/採訪報導 

俄烏戰爭於2014年開始延燒,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宣戰,同時派兵大舉入侵烏克蘭領土。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同年三月份,俄國派遣500多名士兵佔領了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札波羅結核電廠(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這是史上第一次讓核電廠暴露在戰火的前線的軍事衝突。

烏俄戰爭下兩國砲彈攻擊嚴重,導致烏克蘭許多住宅、醫療單位以及經濟發展機構遭到無情轟炸。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俄羅斯此舉隨即引發全球恐慌,各國紛紛指責俄軍的行為。據BBC NEWS中文網報導,英國國防部指責俄軍利用札波羅結核電廠作為盾牌,以避免烏克蘭軍的襲擊。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第六任總幹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也評論了此事件,他認為任何核能相關設施都不應被佔領以作為威脅敵方的陣營,但這樣的事件卻在札波羅結核電廠上演了。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說明,戰爭爆發後,烏克蘭也馬上停止札波羅結核電廠第五號機及第六號機的運轉,但核電機組沒有運轉並不代表毫無安全疑慮,因為還會有衰變熱移除的問題。而受到戰火持續延燒的影響,在今年九月札波羅結核電廠也全面停止運轉。

  • 衰變熱移除:當核能電廠萬一發生反應器內累積的衰變熱無法有效的移除時,最終爐心會因高溫而熔毀,壓力槽和圍阻體可能也會因過高溫度及(或)壓力而失效,形成嚴重核子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外釋進入環境。

資料來源/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林正原說明,札波羅結核電廠自2022年3月至今日都被俄羅斯所控制,但實際上運作的團隊仍是原本烏克蘭公司的員工。林正原認為讓札波羅結核電廠身處戰場前線可能造成的危險有二。第一,在激戰的過程中破壞到核電廠的反應爐會造成放射線物質外洩,只要傷害到核電廠外圍的設施,如:燃料棒的冷卻池、辦公大樓、存放含有輻射物質的場所等,都有可能造成小範圍的輻射汙染。

第二,核電廠的控制並非即時的,其啟動及關閉都需花上幾周的時間去提高或降慢反應速度,而冷卻的過程中仍需要外部電力的支援,因此札波羅結核電廠是倚靠四條對外聯繫的電纜取得電力以冷卻系統。但由於戰事的緊張,這四條電纜分別於8月底、10月初及11月初被炸斷,失去了外部電力來源,電廠只能啟動緊急柴油發電機來維持運作。林正原表示這樣的狀況會縮減電廠的壽命及降低其安全性,且若在電纜搶救完成前,柴油發電機的供電量就已供應不足,那電廠便有可能升溫、失控甚至爆炸。 

對於外界所擔憂的核災危機,李敏則認為,俄羅斯佔據電廠是為癱瘓烏克蘭民生及經濟,並不是為了破壞該核電廠,使其造成放射線物質外釋的事故,因此俄國此舉不必然和核災風險畫上等號。比較值得擔心的是,俄國在戰爭及佔據核電廠的過程中是否損毀電廠內重要的安全設備,進而引發爐心熔損的風險?

人民擔心俄國在佔據烏克蘭電廠期間電廠遭損壞,造成輻射汙染。圖片來源/pixabay

李敏也指出,若俄國蓄意讓札波羅結核電廠的放射性物質外釋,該核電廠與俄國相距不遠,他們也勢必會遭受危害。李敏認為:「戰爭有戰爭的倫理」,若是俄國毀壞核電廠,讓放射性物質外釋,不只是影響自己,甚至可能波及其他歐陸國家,進而引起國際的公憤。這不僅是生命財產的損失,而且需面臨清理長期放射性物質的浩大工程。因此李敏認為雖然難以預測,但只要戰爭決策者符合戰爭的道義,便不用過度擔憂核災的發生。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葉宗洸提及,俄軍發動攻擊時,目標都是反應器周邊設施,不是反應器本體,目的在於癱瘓電廠運作。總結而言,俄軍佔領札波羅結核電廠的最大影響在於俄克蘭境內的供電中斷,不至於出現影響全球的危機。 

佔據全國兩成發電量 札波羅結核電廠重要性

李敏說明,札波羅核電廠於蘇聯時期建造,共有六部機組,每部機組的規模和我國屏東縣恆春鎮的第三核能發電廠的機組相差不多,可以說札波羅結核電廠約是核三廠的三倍大。其第一部機組於1980年4月開始建造,並於1986年的2月完工,年代也與台灣的核三廠十分近,運轉原理也幾乎和核三廠相同。差別就是設計廠商的不同,札波羅結核電廠為蘇俄所設計,此機組也於東歐、土耳其及中國大陸設置,可以說是十分普遍。

林正原提及,運轉了30餘年的札波羅結核電廠位於重要的河道交叉口,在一旁的就是烏克蘭的電力工業中心紮波羅熱。同時身為歐洲第一大的核電廠,札波羅結核電廠在烏克蘭擁有著什麼樣的地位呢?李敏解釋,烏克蘭現今有15座核電機組正在運作,其中札波羅結核電廠就包含了六座。烏克蘭的核能總裝置容量為1311萬千瓦,此核電廠佔據該國核電量的45%,而烏克蘭又有55%的電量來自於核能發電。經計算可發現札波羅結核電廠所生產電力為烏克蘭總發電量的五分之一,可謂烏克蘭民生不可或缺的存在。

災害下的核電廠 台灣核能扛得住?

李敏表示,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時,台灣的六部核能機組皆正常跳停並即時停止運轉,所有的安全機制皆正常運作,強調核電廠沒有造成任何安全疑慮及風險而在921大地震之後,全台灣的核電廠皆加強其防震設施,安全性大幅提升。李敏表示全球不曾因「地震」引發核災事件,並且強調福島核災是因海嘯所致,因為海水沖毀緊急電源,才導致事故的發生。

第二核能發電廠設有環境監測系統,如有突發狀況會立即通知周遭居民。 攝影/林維儀

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官網顯示,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因此在建立核電廠時即有考慮海嘯的防範,各核能電廠廠址均高於預估最高海潮海拔。李敏舉例台灣目前尚在運轉的核二廠和核三廠,前者發生海嘯預估最高海潮海拔是10.28公尺,其廠址最低處海拔是12公尺;後者預估最高海潮海拔是12.53公尺,其廠址最低處之海拔是15公尺。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又更以現行海嘯設計基準水位再提高6公尺的海嘯防護能力。 

李敏說,海嘯發生之前會先退潮,然而核電廠冷卻須倚靠海水降溫,因此台灣的核電廠皆有在取水口處建造池子儲存海水,以防海水退潮時無法冷卻機組發生危險。李敏補充,1960年代中期,台灣欲興建核電廠前曾經為全台各地的地質做全方位的檢測,因此全台灣的核電廠廠址皆是經過嚴謹的科學探勘所評選出的最佳地點。

葉宗洸則表示,台灣三座核電廠在福島事故發生後,全數進行了安全強化,三座電廠內的六座反應器廠房耐震係數均高於0.5 g,比一般建築物耐震係數的0.33 g高出甚多,具備很強的防震能力。電廠反應器所在的高程位置已較海嘯高度預估值為高,未來增建海嘯牆後,抗海嘯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至於颱風侵襲對核電廠的影響幾乎都可忽略,因為建築物及各組件、管件的設計均符合Class IA的要求,安全無虞。 

吳逸群解釋核電廠選址興建的考量。 攝影/林維儀
緊急爐心冷卻系統示意圖。 攝影/林維儀

台灣核電問題猶存 萬里居民心結難開 

台電北部展示館經理吳逸群表示,台灣目前尚在運作中的核電廠,為新北市萬里區的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二機組,以及屏東縣恆春鎮的第三核能發電廠第一、二機組。而第二核能發電廠即將在2023年3月14日正式除役,第三核能發電廠預計也將在2024、2025年除役。未來台灣是否會繼續發展核能發電,仍然是個未解難題。

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第二核能發電廠北部展示館。圖左為低壓汽輪機轉子展示品,為推動核能發電機組的一部分。攝影/林維儀

居住在臨近核二廠的萬里區居民賴小姐表示,她所熟識的居民幾乎反對使用核能發電。主張廢核的居民,多半是因為生命安全、健康等考量,皆認為不應讓核二廠繼續在他們生活的家園繼續運作。政府給予的補助中,賴小姐提及其中一項是發放防災急救包,提供核災發生時應急藥品,內部藥品、物資均是具有時效限制,她以過去領取急救包的經驗表示「政府多年才會發放一次」。

北部展示館將核災發生時的應對措施置於館內牆上。攝影/林維儀

另外,賴小姐認為,政府給予萬里區核電廠周遭居民的補助遠遠不夠。提及核電廠帶給當地居民的好處,賴小姐無奈笑說,除了電費較便宜,其餘並不足以稱得上是補償。她舉例,如健康檢查項目,政府不僅是沒有提供醫療補助給當地居民,且單以告知的形式,提醒民眾應該定時做更深入的檢查。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以地緣關係而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林正原解釋如果真的發生戰爭,首當其衝的絕對是核電廠附近居民;以國家政策來看,吳逸群坦言核電廠除役「很可惜」,正常的核電廠可以運作60年,但核二廠目前只運作40年,等於在壯年時期被迫退休。推廣核能發電,對於經濟層面來說成本相對較低,但居民的生命安全,賴小姐認為應是最優先考量的重點。 

 

延伸閱讀:

巨魔工廠的攻擊 俄烏戰爭前哨戰?

北韓與美國的糾葛──核彈威脅下的戰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