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議

「屁股蛋」標題惹議 曝露媒體的文化歧視

記者 王晨芝、黃彤瑄/採訪報導

第55屆電視金鐘獎(以下簡稱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獲獎人,來自蘭嶼達悟族的Pangoyod(鍾家駿)在入圍者中脫穎而出,他穿著傳統服飾出席頒獎典禮並上台受獎。然而,卻有網路媒體以「轟動全場」、「露出屁股蛋」、「觀眾暴動」、「全場最露」等聳動字眼當作新聞標題,引發撻伐。

媒體再現原民刻版印象  馬紹阿紀:應增進族群文化彼此了解

數位時代,傳播媒體在社會上佔有影響力。針對此次金鐘獎上,因達悟族傳統服飾而引起的爭議,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馬紹阿紀(Masao Aki)表示,由於記者本身對該族群文化的不理解,才用聳動標題吸引點閱率,也造成大眾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及誤會。

此圖為達悟族大船祭時,達悟族勇士高舉拼板舟,身穿丁字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創辦人洪簡廷卉(Tuhi Martukaw)表示,回顧以往主流媒體,在報導原住民族文化時,無論是有意或無心,都曾出現帶有歧視意味的文字。因此對於本次金鐘獎有關達悟族族服的報導,洪簡廷卉指出,最終還是要回歸:「我們的社會、政治、教育環境,是否有足夠的空間能讓閱聽眾去創造及思考?」

隨著時代推演,媒體訊息隨手可得,網路的方便加上現代人追求訊息的快速、高話題性,讓未經過查證的假消息更容易廣泛流傳,成為閒話家常的話題。洪簡廷卉認為,閱聽眾在接收訊息時,容易忽略判斷訊息的真實性,她強調,媒體識讀之所以重要,就是為了讓閱聽眾在面對假消息,能有對錯誤資訊的敏感度及精闢的批判能力。

網路訊息閱聽眾難辨  洪簡廷卉:增加媒體識讀教學

洪簡廷卉回顧6年的記者職涯中,由於自己的原住民族血統,加上生活經驗累積,讓她在面對特定議題所擁有的敏感度,相較非原住民族的媒體記者來得高。目前就讀於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班的她建議,在媒體識讀課程,可多增加處理特定文化或敏感議題的教學內容,不僅更能讓學生明白媒體帶來的影響力,在審視當代媒體發展時,也能多一份警覺性。

洪簡廷卉在演講過程中分享她的人生故事。照片提供/洪簡廷卉

馬紹阿紀提及,多年前世新大學開設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原住民專班,當時透過課堂互動及教師授課內容,能使非原住民族籍學生一同了解原住民族文化。不僅如此,他還會帶領專班學生到各個部落進行參訪,體驗不同族群的文化習俗。牽涉到多元文化時,若能運用課堂上所學專業認識,就不會產生過多誤會,馬紹阿紀說:「這是對該族群的基本尊重。」

尊重族群文化  溝通促進彼此了解

對於近期與少數族群文化相關的爭議,如廣播金鐘評審失言、金鐘獎達悟族族服、YouTube頻道主言論遭撻伐事件,以及反歧視法、族群平等法等的設立,在民間引起廣泛討論。對此洪簡廷卉表示,人常處於帶有歧視卻不自知的狀態,而針對道德與精神上應存在的觀念,立法則是最後底線。若尊重演變到需以法律規範時,「社會就變得太恐怖了!」洪簡廷卉說。

洪簡廷卉認為,相較立法,應致力於社會間的溝通,人民學會真正了解與尊重他人不同文化,才是長久之計。對此,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行政助理陸家欣也表示,「原住民可以多出現」,他認為,少數族群要以自身文化為榮時,不要害怕顯露,當大眾習以為常後,再去教導他們認識族群文化,那些被投以異樣眼光、被誤解的事件,也將得到紓解。

形塑原住民自我認同感  家庭教育成關鍵

現代社會中,在都市環境中成長的原住民孩童越來越多,有些會產生自我身分上的混淆,不願意了解自身血緣內存在的文化。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馬紹阿紀認為,家庭能帶孩童認識自己的族群背景,並讓他們真正了解「自己是誰?」

從家庭環境認識自己 馬紹阿紀:我就是泰雅族

臺灣土地上擁有許多不同風貌的原住民族群,然而有些在都市環境長大、搬遷到都市內的原住民孩子,會擔心自己和大家在「身分、「膚色」或「文化」等有所差異,而受到特別對待,或令人不舒服的字眼嘲諷,於是他們選擇跟隨大眾,不願意成為群體外的人。

對此,前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馬紹阿紀(Masao Aki)分享,身為泰雅族人的他,出生在公職人員家庭,爸爸是名小學老師。在小時候,爸爸會帶著他去打獵,讓他了解泰雅族的文化;馬紹阿紀的奶奶則是位擁有紋面的老婦人,生於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太多對自己文化的不認同感。

七零年代,馬紹阿紀來到臺北市讀書,同學們並沒有因為他的原民身分而排斥他,反而非常喜歡他活潑、愛唱跳的人格特質。遇到有刻板印象的同學們,馬紹阿紀說,「我會用幽默的方式帶過,」甚至帶他們回到自身成長位於新竹的泰雅族部落。馬紹阿紀希望他的朋友們從認識開始,進而慢慢了解、喜歡上原住民族文化。他特殊的身分,也正是他為人所喜愛的地方。

林纓:先正視自己的原住民身分

身兼作詞家、作曲家及畫家的知名女作家林纓,在國中升高中時,才得知自己有四分之一泰雅族血統,後來查族譜,更發現外婆其實應是太魯閣族人。林纓回憶,升上高中後,朋友對於她是原住民族而感到好奇,竟問她「會不會擦萬金油」、「會不會吃便當裡的丸子」等問題。因此這十年來林纓一直與意料之外的身分進行磨合,及思考要如何定位這個新身分。

「原住民曾經是怎麼樣的?現在又是怎麼樣的?」對林纓而言,過去的原住民就是歷史教科書上的人物,但對現在的她來說,她就是原住民籍的泰雅族人,這和她以前的想法截然不同。因此,她建議原住民孩童,「你真正活過的有原住民身分的日子,其實就是你本身存在的一切」,呼籲大家正視自己原住民的身分,並以它為榮。

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攝影/王晨芝

閱聽人扮演他律角色  不成為錯誤訊息幫兇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只是政府本身的影響力,媒體也成為消息傳播的一大管道,再加上新興網紅自媒體,帶動社會風向的力量不容小覷。傳播的過程中,閱聽人也扮演重要的他律角色,對媒體產生約束力,促使媒體改變報導風氣。

針對資訊來往快速、容易取得消息的世代,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行政助理陸家欣表示,自己對於接收到錯誤、不確實的資訊有所恐懼,因此他認為,「閱聽人要懂得媒體識讀與分析。」當聽到、看到一則新訊息時,需先確定報導內容的真實性、是否過度誇大或帶風向等,思考過後再做反應,避免接收訊息後就影響情緒,以免無意識中成為傳遞錯誤訊息的一份子。

陸家欣與世新大學原民社的學生討論活動內容。照片提供/陸家欣

洪簡廷卉說明,人們需要選擇性地閱讀媒體訊息。她解釋,正因人們的選擇,才能使媒體跟著做調整。若出現使社會觀感不佳的報導事件時,閱聽眾需要作出如抗議、檢舉或要求下架等舉動來應對,如果任由這類事件發生,相關報導出現的次數,恐怕會因閱聽眾的沉默而越來越頻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世新大學通識課程兼任講師方喜恩認為,透過教育、媒體,可以讓大眾更加認識社會,視野不再受到侷限。但方喜恩也強調傳遞「正確訊息」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教育者或媒體,都要避免傳遞錯誤、過度偏頗的消息。

方喜恩與學生討論上課內容。攝影/王晨芝

此外,方喜恩提及,若媒體思想觀念和閱聽眾不一致,不需去批評指責,但當內容不實、偏頗的新聞出現率過高,就需要由觀念正確的閱聽眾去擔起教育的責任,給媒體及其他讀者正確知識,彼此學習成長之下才是健康的互動。方喜恩也建議,希望大眾能養成正確識讀媒體的觀念,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正確認知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

族人學習意願低 原住民語難傳承

修正禁伐補償條例 維護原住民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