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社會社福

2025台灣超高齡 老後安居多元化

記者 林芝彣、邵卉婕/採訪報導

台灣社會高齡化趨勢,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在202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0%,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孤老族」勢必會越來越多,兒女不在長輩身邊照護已成為常態,老了該如何安居,也成了現今老人的一大課題之一。

因應社會結構改變,銀髮住宅逐漸興起,有養生村、老人公寓或共生宅等不同型態,長者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及財力選擇,但與一般安養機構不同的是,他們只收健康並能自主管理的長者,提供24小時全方位照護,與許多同齡好友共享晚年生活,彼此相伴不孤單。

台灣老年人口逐年攀升。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製圖/林芝彣
養生村的興起使老年生活有不同選擇。 攝影/邵卉婕

今年80歲的淑義奶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兒子長居國外,在台灣已經沒有其他家人,所以選擇至機構式住宅居住,起初來到養生村時很陌生,但透過興趣愛好結交到許多好友,就算沒有親人在身邊,也可以享受充實的晚年生活。

除此之外,高齡93歲的春妹奶奶則是和女兒一起搬進養生村,因為家中不是無障礙空間,對高齡者來說行動不便,母女相互陪伴,春妹奶奶表示雖然不是住在原本熟悉的環境,但因為有女兒在身邊所以感到安心。

家人的陪伴是老年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攝影/邵卉婕

活動豐富多元 居住安全舒適

養生村內每天都有不同休閒活動,從舞蹈、樂器到運動,樣樣俱全,志工聞小姐表示,他們雖然年紀大,但程度跟活力可是不輸年輕人,有的甚至還會到外面參加展演,也因為這樣,讓原本來自不同地方的長輩,彼此有更多交流機會。

此外,房間也特別為高齡者設計了許多巧思,地板不做門檻避免絆倒,浴室加裝安全扶手,以及在每個角落設置緊急呼救鈴,若有突發狀況照護人員能第一時間得知。

積極推動「青銀共居」 打造跨世代交流

銀髮住宅型態也不只有一種,Eva和Luke並沒有血緣關係,他們是相差40歲的室友,成為了時下最流行的青銀共居,Eva因為母親過世家裡多出空房,刊登上租屋網站找到了青年Luke,生活上互相扶持關心。

Eva時常給予Luke人生建議,Luke也會在Eva碰到手機不會操作時,在一旁耐心教學,兩人笑稱彼此感情就像家人一樣,雖然是共居,在需要幫助時能夠及時給予支援,但也互相尊重不過多打擾對方,彼此都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型態。

「青銀共居」串起老、青世代的橋樑。攝影/邵卉婕

國內外文化差異 傳統觀念依然健在

雖然有多種共居模式,但在中華文化傳統中,大部分長者還是選擇在家養老,希望兒女可以在身邊照顧自己,三代或兩代同堂的比例還是佔大宗,前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柯瓊芳指出,因為東西方扶養方式不同,東方人屬反哺式養育,覺得父母養我所以我必須回養父母,這樣的價值觀導致銀髮住宅在台灣並不興盛,在傳統觀念中,父母最期盼的還是能與子女在家相伴。

在家養老為目前最常見的型態。攝影/邵卉婕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2022年底扶老比將達24.9%,加上現代人平均壽命可以活到80歲以上,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晚年生活逐漸延長,老化成了人生的必修課,想要自由選擇不同型態的住宅,身體健康成為了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不管是近年興起的養生村,還是時下流行的青銀共居,甚至是傳統的在地老化,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情感,才是豐富老年生活的重要扣環。

健康的身體是自由選擇老年生活的關鍵。攝影/邵卉婕

延伸閱讀:

與鄰為友 共生公寓成新選擇

以人為本 逐漸興起的共居文化

青銀共居 跨世代生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