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現代傷寒瑪莉 看不見盡頭的社交距離

記者 林冠丞、邵惟平、周佩宇/採訪報導

《致命廚娘:不要叫我傷寒瑪莉》一書,描述20世紀被美國社會視為首位確診傷寒的無症狀帶原者——瑪莉.馬龍充滿爭議的一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的肆虐下,與瑪莉經驗相似的確診者,除了病毒留下的後遺症外,在康復後面對的「汙名」、「歧視」增加更多傷口,確診康復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引來外界高度關注。

確診者受到的社會的排斥和孤立情境圖。製圖/周佩宇

染疫頻遭獵巫

今年5月新冠肺炎爆發時,醫院行政人員阿真化名在不明感染源的情況下染疫,消息很快成為媒體的焦點,阿真提到新聞指稱她是被家人傳染後再將病毒傳播至醫院,工作部門和職稱更被公告出來,被冠上「元凶」的罪名讓阿真一家承受莫大的精神壓力,害怕重回職場的她,甚至因此萌生死亡的念頭。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丘彥南提到,個體面對威脅時,當外在壓力超過內在處理能力,焦慮就會上升,尤以病毒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具神秘感的事物最能激發恐懼,群眾焦慮因此形塑出對確診康復者的社會排斥。

但中央研究院專任研究員劉紹華表示,偏見與歧視可能會導致有類似病徵的患者不敢就醫,集體追求「清零」目標下,一旦確診就容易成為獵巫對象,這是增加識別病毒帶原者難度、破壞防疫工作的潛在原因。

疫情之下護理師仍認真工作。攝影/邵惟平

康復心理治療

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的研究指出,隔離過的確診者很可能受到周遭民眾的污名和排斥,這是確診者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0月18日允諾將設立對康復者的整合照顧門診,阿真直言,期待政府正視隔離者心理的後遺症,並主動提供治療資源。

丘彥南則指出,應透過梳理事件脈絡,強調「疫病傳播力強大,非患者刻意為之」進行心理治療,協助確診者放下自責的情緒。他同時提醒,焦慮不一定來自心理壓力,新冠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可能導致腦神經受損,民眾若症狀嚴重應尋求醫療協助,切不可掉以輕心。

部落客哈妮以健康的心態看待這場防疫戰疫,她在確診後,把自己從出現症狀到住進集中檢疫所的過程,畫成漫畫在網路上分享,哈妮提到她的創作初衷是希望能提供經驗幫助正在修復傷口的確診者,雖然家人擔心公開確診身分會遭人非議,個性開朗樂觀的她卻認為,確診者也能活在陽光下。

丘彥南亦認為,調解情緒的方法視為個人的內在資源,這是大家常會忽視的心理保健,平日多加培養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當遇到挑戰時才有能力應對。

部落客哈妮在社群媒體分享自身的染疫經驗。圖片提供/哈妮

根除疾病歧視

如阿真所言,染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排擠和孤立。丘彥南強調,社會排斥問題若能妥善處理個體的恐慌,透過疾病通識教育,向民眾宣導公共衛生的基本資訊,對於降低疾病的汙名可以有直接的幫助。劉紹華則表示,建立正確的認知是第一步,加上民間組織的發聲、媒體的報導、政策的調整,社會需要齊心扭轉根深蒂固的認知,才能讓歧視慢慢淡化。

強化自我防護 破除恐懼迷思

台大醫學院內科醫師陳人豪談及,常聽見的疫苗和疫調,都在公共衛生三段五級的範疇內。疫苗注射屬於第一段第二級特殊保護,施打疫苗能增加對病毒的抵抗力,降低症狀的嚴重程度,是最積極且具效益的方法。擁有抵抗力的個體增至一定比例後,就能達到群體免疫。

疫調則屬於第二段第三級早期診斷治療,陳人豪進一步補充,病毒症狀和傳染力無法劃上等號,前者依據個人免疫反應,後者依據病毒強度和數量,以「循環數閥值」(CT值),作為疫調和臨床上的參考數值。

三段五級一覽圖。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製圖/周佩宇

疫調方面,CT值能協助疫調人員釐清傳播鏈的時序,再根據病毒基因定序,確認病毒種類後溯源傳播鏈。臨床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主要以CT值作為解除隔離的指標,CT值30以上,或兩次採檢陰性即可解除隔離。陳人豪指出,解除隔離的確診者體內病毒都不具有傳染力,部分民眾對其所抱持的恐懼心理,實屬非必要之舉。

穿梭在負壓隔離病房,照顧確診病患的護理師姍姍(化名),雖然接種兩劑疫苗,更接受過完整的醫療訓練,但還是在不明感染源的情況下發生突破性感染。姍姍提到同事們在隔離期間給予的視訊關心,和解除隔離回到職場後準備的緩解藥方,都讓她感受到滿滿支持。

姍姍的同事則表示,第一時間得知姍姍確診時,最擔心的人並非是自己,而是還未施打疫苗的家人們,在快篩確認為陰性後,心中的不安才逐漸消失。她說,由於自身的防護做得充足,包括都已接種兩劑疫苗,並擁有充足醫療知識,才沒有相較一般社區對於病毒的恐懼和對確診者的排斥。

公共衛生第一段第二級——預防注射。攝影/邵惟平

宣導正確觀念 避免負面渲染

今年5月,阿志(化名)的家人在台北不慎染疫,回到家鄉後,因是無症狀感染者,意外讓疫情蔓延。阿志說:「從確診那天起,媒體就不斷報導他們,大眾也以抓戰犯的角度看待此事。」使得有不少人開始質疑公布足跡以及媒體的報導,是否已侵犯確診者的個人隱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確診者足跡主要目的是讓民眾保持警覺,讓出現相關症狀的人能夠更快意識到是否染疫,進而提高主動就醫的意願。劉紹華則認為,公布足跡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對防疫有幫助,太詳細的資訊反而會成為某些媒體追求點閱率的工具。

劉紹華更強調,由於政府常用「無本土確診個案」作為防疫成果的展現,讓大部分民眾逐漸只在乎確診人數,一旦出現確診消息,常用怪罪心態對待確診者,無論媒體後續用何種角度報導,必須考慮是否侵害確診者隱私,不要讓報導失焦,成為民眾宣洩的管道。

醫師陳人豪則表示媒體有義務教育大眾疫情的正確觀念,在報導上為了曝光度,會加深某些負面消息並誤導民眾,這些都需要負起責任。

日前新北市府衛生局宣布,沒有數據證明確診者遭環境感染,所以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丘彥南認為,實行政策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現象,大家能做的是在政府調整政策後給予適當的支持。

染疫者想順利回歸社會情境圖。攝影/周佩宇

延伸閱讀: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 施打疫苗為優先要務

大學生疫苗接種不一 各校祭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