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新聯盟成立 籃壇勢力誰與爭鋒

                                         記者 伍芸彤、王又霆、董子誠/採訪報導

今(2021)年八月六日「T1 LEAGUE」於官網公布由錢薇娟擔任聯盟會長,同日宣布新聯盟共六支球隊。國內籃壇呈現一個半職業聯盟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簡稱SBL)、兩個職業聯盟P. LEAGUE+(簡稱PLG)、T1 LEAGUE(簡稱T1)。如何維持這波籃球熱潮,利用在地行銷把市場擴大以吸引更多球迷進場支持,以及如何提升球員水平等問題,將是各球團需直接面對的問題。 

SBL、PLG和T1的比較圖。資料來源/籃協SBL官網PLG官網T1官網,製圖/邱資馨

職籃市場 亟待開發

在台灣,籃球是熱門的運動之一,假日常會看到許多人參與籃球這項活動,但在職業化上卻難有進展。前FOX體育台主播王博麟表示,近十年來,中華隊在國內外的賽事皆發揮不佳,導致籃球發展相當低迷。但相較於其他運動項目,籃球參與程度始終是最高的,這也代表籃球並非沒有市場,只是沒有人去開發挖掘。

籃球是一項熱門的球類運動。攝影 / 董子誠

直到2020年九月,繼中華職業籃球聯盟(簡稱CBA)後,台灣第二個職籃聯盟P. LEAGUE+(簡稱PLG)職業聯盟創立,今年夏天T1也隨之成立。對於新聯盟的成立,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簡稱籃協)秘書長李一中表示,兩個職籃聯盟陸續成立,代表企業看好國內籃球市場發展,再加上PLG票房亮眼,自然帶動企業願意投入,籃協不會涉入其組織運營及賽務。

資金欠缺 整合困難

對於球迷們討論T1是否只是為了跟上PLG的熱度而成立王博麟指出T1的成立並非要打對台或是模仿PLG。早在2019年,籃協已提出中華職籃大聯盟(簡稱CBL)的提案,最終卻因各球團無法達成共識,以失敗告終。他認為T1的組成具有籃協及SBL的影子,雖然T1的球團與當初CBL組成的球團不太一樣,但籃協同樣皆有參與運作,只是本質上換了一批人來做這些事情而已。

PLG的成功,吸引T1的成立。照片提供 / 桃園領航猿籃球隊

聯盟經營不僅需要資金贊助,更需要企業的投入。王博麟認為過去好幾年一直有人丟出聯賽職業化的構想,只是最後都不了了之。無法推動的原因,他認為主要在於資金來源,沒有資金來源就難以更進一步;而企業願意投入,才有辦法統整成一個聯盟。 

專業人才 需求大增

PLGT1兩個職業聯盟的誕生,再加上原先的SBL,讓球團隊伍數量從5支增加至17支隊伍,球員在市場上變得供不應求,使得原先已退役的球員又有機會重返職業賽場。輔仁大學籃球隊隊員莊博元表示,自己以球員身分登上職業籃壇的機會變多,當然也因為這樣,競爭自然也會變得更加激烈。

大學球員在籃壇上有更多機會。 攝影 / 董子誠

不只是球員需求增加,後勤也是重要的一環。任職於桃園領航猿助理教練顏行書說,台灣職業球團隊伍增至17隊,球員及球團人員需求大增,因此幕後人才的培養也相當重要,只要你有相關的才能都可以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顏行書說:「現在的時期比較像是以往的戰國時代,大家各憑本事。」

合併聯賽 進軍國際

東吳大學籃球隊總教練東方介德表示,台灣職籃環境看似進入黃金年代,但是卻產生了一些基本的問題。根據2021國際籃球總會(簡稱FIBA總章程第二章7.2規定,一個國家僅能有一個職業聯賽,否則將無法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籃球賽事。以日本為例,在B聯賽成立之前,該國已擁有兩個國際聯賽,卻因為FIBA的規定導致禁賽,直到兩聯賽協議合併,才解除FIBA對日本國際賽事的限制。

對於二個聯盟未來的走向,東方介德坦言雖然目前聯賽形式不合乎FIBA規定,但仍然有必要讓T1PLG並存一段時間,也許兩個聯賽最終可能會跟中華職棒聯盟CPBL,英文全稱為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簡稱中華職棒)一樣合併,才能達到與職棒相同成熟的環境。

球隊拼行銷 強化在地經營

體育署綜合規劃組科長張儒民認為,PLG成立短短一年卻能樹立聯盟形象,吸引大批球迷進場支持,大多歸功於成功的行銷和屬地主義的在地化發展。T1新北中信特攻的總經理張樹人提到:「新聯盟與SBL最大的差異在於,各球隊重視屬地主義,也相當注重規劃主場氛圍。」營造好的觀賽體驗讓買票進場的球迷感到物超所值。

張樹人坦言相較於老牌聯盟只專注於辦比賽、將行銷交由統一單位負責的方式,新聯盟則會結合球隊風格與各縣市特色。新北市外移人口較多,有許多北漂上班族和外籍移工定居,中信特攻將利用這一特性將目標瞄準這類族群,並和新北市政府一起貫徹中信的反毒理念宣傳反毒精神,希望能成為各球隊球員的楷模。   

屬地主義經營方面,張儒民表示球隊前進校園辦比賽與基層交流,加上縣市合作宣傳,能增加球迷間的凝聚力和對當地球隊的支持。隨著網路的發展,張樹人認為社群平台的經營尤為重要,球迷會透過線上直播或在社群平台上支持喜愛的球隊。球員不僅能直接與球迷互動,球隊也能看到大家的反饋即時修正不足,並透過社群包裝經營球隊形象。

屬地主義行銷,成功吸引球迷買票進場。 照片提供 / 中信特攻

聯盟的成功,顏行書認為不只是單靠一個球隊或球員的功勞,而是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和好的環境塑造。最重要的是,聯盟是否願意花費金額投入時間和人力經營,誰能吸引球迷經得起市場考驗,消費者願意買單,最後還是交由大眾選擇。

台北和平籃球館外觀。攝影 / 伍芸彤

健全法規 有利選手培育

近兩年隨著陳建州創辦的PLG與錢薇娟帶領的T1出現,開創了台灣籃壇前所未有的榮景,職籃生態也逐漸轉變。東方介德也說到:「受到PLGT1刺激,籃壇激起了新的火花,球隊激增和素人海選帶給許多球員一個籃球夢。」新穎的行銷手段和球隊數量增加也提供給學生球員更多未來選擇的方向。

然而根據FIBA規定,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正式聯賽,面對台灣三聯盟鼎立的局勢,如何有效培育球隊、球員成為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顏行書認為:「先將政策、法令規畫完善,再來培養人才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在聯盟倉促成立和法規不完整的現況下,培養的人才需要立刻站上舞台證明自己。

如何將法規規劃完善,令聯盟發展擴大是首要目標。攝影 / 董子誠

至於台灣籃壇環境資源是否足夠,張儒民提到,目前體育署的相關減稅政策正在審核,通過後將對民間的企業贊助提供很大的幫助,藉由減稅政策吸引更多贊助商培養新穎人才。同時,體育署呼籲民眾利用政府發行的動滋券,支持台灣本土的職業球賽,帶動疫情衝擊下的職籃環境。

面對各界對台灣職籃新的展望,王博麟卻持不一樣的看法,他提到:「台灣優秀的球員並不少,但一直以來培育出的選手都是棋子,卻沒有培養出團隊領袖。」他指出能開發球員潛力的教練屈指可數,人才稀缺是台灣職籃的問題之一,若能脫離當前的困境,相信未來台灣職籃會在國際聯賽上嶄露頭角,佔有一席之地。

台灣優秀的球員不在少數,真正缺乏的是帶領團隊的精神領袖。攝影 / 董子誠

 

延伸閱讀:

Basketball is all life. 吳奉晟的籃球角色轉換

為台灣籃球找出路 SBL盼朝職業化

學生籃球聯賽熱度高 掀售票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