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樂團熱潮席捲全台 獨立音樂唱出自我意念

記者 蔡欣羽、林純安、陳仲廷/採訪報導

近年台灣獨立音樂盛行,不僅獨立樂團イルカポリス 海豚刑警」及「傷心欲絕」於今年入圍金曲獎2010年更有以音樂創作為本質的金音創作獎問世,透過此這些現象可以反映獨立音樂逐漸備受矚目,而這樣的改變,也更能代表著不同時代下大眾的喜好差異。

獨立音樂的本質在於反映時代,使聽眾了解創作者的意念。攝影/陳仲廷

流行曲風 反映時代聲音

過往華語音樂圈以流行樂為大宗,樂團「島嶼都市・浪漫譚」吉他手石正揚就提到流行音樂也可稱作主流音樂,只要傳唱度夠、歌做得夠好,那就是這個當下的主流音樂。Highlight獨立音樂評論誌主編陳玠安表示,過去認知的流行樂,創作可能存在產業鏈,有人負責寫詞、曲,或是詞曲兼包。獨立音樂則可脫離文化工業環伺,「自我背後意念」強烈,大眾更趨向於想透過音樂了解歌曲創作人。

樂團「鹿洐人」也提到,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狀況,流行樂之所以在過去會占據主流市場,或許能歸因於它反映時代下的某一社會現況、群體,再加上歌曲背後的意義與現代社會的某一價值吻合,進而將獨立音樂推往主流市場。不過,他們強調,現今獨立音樂竄起也不代表流行樂的沒落,流行樂仍有一定的受眾。

走向多元 唱出豐富面貌

獨立音樂有著不同曲風,也有著不同客群。攝影/陳仲廷

提及音樂反映時代價值,鹿洐人認為,基於當前教育的開放及多元性,讓大眾更容易接觸及吸收更多過往不熟悉的領域,也更進一步讓台灣民眾了解不同曲風。對此,樂迷張惜恩表示,獨立音樂讓他體認到不同以往的音樂風格,也正是這樣的特性滿足了他對音樂的新鮮感。

面對獨立音樂的竄起,張惜恩認為,「新奇、特殊」是時下大眾所追求的特性之一,而各大音樂獎項也因著這樣的時代差異,漸漸開始重視獨立音樂或小眾音樂,促使原先不為人所知的獨立樂團或歌手開始嶄露頭角,逐步被社會大眾所看見。

獲獎肯定 樂風相互融合

近年獨立音樂頻頻入圍音樂獎項,象徵時代的改變。攝影/陳仲廷

近年來越來越多獨立樂團、歌手獲得知名音樂獎項。舉例而言,第31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入圍名單皆為獨立音樂歌手,顯見台灣人音樂風格從十幾二十年前至現今的轉變。同時,部分民眾也喜歡將獨立音樂及流行音樂做比較,但陳玠安並不認同把這兩者如此涇渭分明的區分開來。

鹿洐人指出,獨立音樂主流音樂本就沒有硬性區分,「歌迷又不是聽他的歌就不聽我的、很多時候歌迷全部都聽。」他表示,獨立與主流只是代表不同曲風,沒有高低之分,更不會互相排斥,而張惜恩也提到,就算是主流音樂,只要曲風有趣、新奇,他仍然會喜歡這樣的作品。

獨立音樂在當代已不再是次文化(Subculture),它與流行音樂之間的差異在現代也更難以定義,透過社會的多元性、開放性,獨立音樂儼然在當前成為反映社會現況的方式之一,更藉由音樂獎項讓其與流行音樂有更多的交融,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音樂。

獨立創作興起 音樂祭推波助瀾

獨立音樂興起,樂團表演機會逐漸增加。攝影/陳仲廷

獨立音樂之所以能夠突破小眾與大眾的分界,打造分眾化的音樂市場,其中的原因與如今百家爭鳴的音樂祭脫不了關係。張惜恩提到,音樂祭追朔到濁水溪公社那個年代,獨立音樂的詮釋充滿反社會與衝撞體制的存在,現在的規模與表現方式與當年則有所不同,但發展卻更加蓬勃。

鹿洐人主唱謝博安表示,有些聽眾不見得會買票去看專場,且很多獨立音樂人並沒有辦專場的能力,所以具備大量表演組合的音樂祭給予許多沒有深厚資源的樂團及歌手表演機會,這讓獨立音樂的表演者有更多被聽見的可能性,對於獨立音樂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不過音樂祭的當前樣貌,並非全然助長獨立音樂的成長。陳玠安提及,以前的野台開唱會有國外樂團當主軸,如今的音樂祭則是台灣樂團占大部分,雖然仍是獨立音樂為主,但卻趨向於固定的表演者參與多場音樂祭。如果沒有與在地文化或明確的主題性做連結,甚至是讓表演陣容有不同面貌,即便音樂祭越來越多,對於獨立音樂的發展不見得是良性刺激。

石正揚也說,音樂祭頻繁舉辦加上表演樂團重複性高,造成新團票房不佳無法嶄露頭角,所以千篇一律的音樂祭只會讓獨立音樂成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而海湧祭主辦人阿龐則提到,套版式的音樂祭會缺乏延續性,對觀眾而言沒有共鳴,對獨立音樂也不是全然的幫助,所以音樂祭應當要思索自身的主題性及核心價值,才能讓產業更加蓬勃。

風格迥異 專攻分眾市場

音樂祭涵蓋多元曲風,吸引眾多樂迷前往聆聽。攝影/蔡欣羽

隨著時代的演進,獨立樂團不再是人們口中的「地下樂團」,音樂老師葉敏慧表示,人盡皆知的主流音樂有著高流量及高關注,是因為擁有許多的商業資源,而缺乏資源的獨立樂團或小眾個人創作,卻是等著喜愛的人來享受他們的音樂進而得到關注。在兩者受眾及特色較為不同之中,因此背後資源的多寡及本身脈絡是否鮮明就成為了關鍵。

鹿洐人鼓手天裔則提到,許多主流音樂被定義在於產製端的包裝、錄音與行銷,那是獨立音樂所缺乏的資源;然而撇開產業鍊,目前的市場定位已讓獨立與主流不再壁壘分明,許多樂團出自於獨立音樂,卻因作品有著廣大關注,同時被稱為主流與獨立音樂。獨立樂團的興起,帶來多元聲音,促使傳統的主流音樂受到創作上的刺激,也為音樂市場帶來更多交流。

葉敏慧則提到,資源多一定可以做出好的作品,但這是對所有主流音樂人的提醒,雖然獨立音樂資源少,但聽眾反而會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創作,進而越來越多人喜愛。非主流的跳脫框架,使得主流需受到刺激而有更多改變,在過往的大小眾之分,已不是以資源多寡決定,而是在聽眾喜歡的黏著度來區分,分眾時代興起,使大小眾成為各自獨立的存在。

音樂老師葉敏慧談及獨立音樂帶來的影響:

陳玠安提及,比起聽一張 CD 或串流專輯,現場演出更能傳達音樂其中的意念,音樂表現不單是聽覺,現場演出的五感體驗,那是更直接的傳達,很多音樂中聽不見的時代聲音都能在表演現場發酵。閱歷豐富的獨立樂團累積了深厚的理念,是聽眾都有共鳴且具備屬性、特色及創意,就會被看見,得到肯定。

現場演出有著更強的渲染力。攝影/陳仲廷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倒社後重新出發 政大黑音堅持嘻哈音樂路

大港覺醒都收場 獨立音樂祭怎麼了?

百花齊放 網路觸動獨立音樂崛起

線上音樂興起 盗版猖獗重創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