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繞境出巡威武震八方 蘆洲神將看門道

記者 羅翊萱/採訪報導
神將是神明的左右手,不同職位的神將,有不同的甩手幅度及走路的步法。 攝影/羅翊萱

一尊尊身著色彩鮮豔戰甲、臉部表情生動的神將,大力甩動手臂展現力與美,踏著氣宇軒昂的步伐,在街道出巡繞境,將氣場淨化、為神明開路,也替人們鎮煞,給予信眾們心靈的撫慰和寄託。

  • 神將:大仙翁仔,又稱大仙尪仔、大神尪仔、將爺,是臺灣廟會及遶境活動中常見的陣頭表演之一。
  • 神將腳:在陣頭表演過程中,演出者會將自身套入依據不同神祇模樣製作的大型人偶,並通常會配合北管或鑼鼓演奏,在街上遊行或進入廟宇裡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蘆洲因緣際會成「神將窟」

新北市蘆洲區,擁有兩百尊以上的神將,是全台最多神將的地方,與桃園大溪、宜蘭,同為神將文化盛行的三大地區之一,蘆洲也因此有著「神將窟」的美名。

蘆洲擁有的神將數量與密度,居全台之冠,有著「神將窟」的美稱。攝影/羅翊萱

「蘆洲神將文化興起,分為三個時期,必須從140年前清光緒的發展期說起。」新北市蘆洲區民俗發展會秘書柯玠宏緩緩說道,當時有一個來自中國福建福州的雕刻師傅,帶了六個偶頭,分別為:韋馱伽藍善財龍女七爺、八爺從淡水上岸,想推銷給當地的廟宇,但因為身上帶的神將偶頭,不適合淡水廟宇的主神,輾轉來到蘆洲,並成功將偶頭賣給湧蓮寺及文武大眾廟。

民國十年進入第二個時期,蘆洲懋德宮前往福州加裝兩尊神將,甘輝萬禮兩位將軍,使「蘆洲八大神將」開始成形。

讓蘆洲神將文化開始蓬勃發展、開枝散葉的第三個時期,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民國七十年,各廟宇有資金可以運用,想讓較單調的廟慶活動更盛大、豐富,因此開始組裝神將,使蘆洲成為「神將窟」。

手雕偶頭具特色 林文智父子傳承木雕技藝

淡淡的樟木香、清脆的敲打聲,屏氣凝神的每一刀,蘆洲半數的神將偶頭,都出自於真山軒雕刻師傅林文智之手。另一半則是出自已經逝去的王稻瑞老師。從事雕刻超過四十年的林文智,年輕時在花蓮拜師學手藝,當時雕刻並不是那麼的風行,大概民國七十幾年才開始興盛。

林文智製作神將偶頭的經驗豐富,每一次的槌打、下刀都非常快狠準,動作乾淨俐落,一點也不拖泥帶水。攝影/羅翊萱

在雕刻前,林文智會先挑選木頭,做祭拜儀式清淨,再挑吉日良時開工。現在木材大都以樟木為主,因為較容易保存、紋路也較好雕不易裂。但「尋找靈感構圖是最困難的。」林文智說明,雕刻偶頭時,會根據神將的歷史背景下去製作,只要符合神將的特徵,創作上其實蠻自由的,但因為是從原木塊開始製作的,要將心中的想法具體化的呈現在作品上,還是最難的部分。

工作桌上擺放著刀鋒大小不一的雕刻刀,每一把都保養的相當好,刀鋒都散發著光芒。攝影/羅翊萱

在心中構圖好後,就要開始裁剪,用電鋸將整塊木頭大致修飾,經過粗胚、細胚、磨砂等步驟,最後與身體的竹框、戰甲組裝後,做儀式請神入座。

神將偶頭製作步驟。照片提供/林佑威、資料提供/林佑威、製圖/羅翊萱

工作桌上擺放著許多刀鋒大小不一的雕刻刀,每一把看起來都很有歷史韻味,但因為保養得很好,每一把都散發「黑金」的光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文智微笑說,雕刻刀是匠師的靈魂,若是工具沒有好好保養,就無法製作出好作品。

林佑威表示,雕刻是減法,每一刀都很重要,如果下錯任何一刀,那塊木頭就會直接報廢。攝影/羅翊萱

「現在純手工雕刻偶頭、神像的已經很少了。」林文智感嘆,現在市面上大都是進口國外工廠電腦雕刻的比較多,量產的每一尊看起來都一樣,不像手工製作,融合客人與工匠想法,較有特色。

「這個行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小時候就夢想什麼時候可以擁有自己製作的神像。」林文智的兒子林佑威靦腆的說,從小就看著父親的工作,本身對畫畫非常有興趣,大概小學四年級開始素描神像,父親在工作不急的情況下,也會讓他磨砂紙、打底漆,熟悉作品刻起來的高低起伏。

林佑威在父親(林文智)雕刻時,聚精會神地看著他下的每一刀,修飾了哪些地方。攝影/羅翊萱

林佑威開始全心投入在雕刻是在退伍後。原本在製香工廠工作,很認真卻換了好幾間都一直做不好,似乎冥冥之中跟神佛有緣注定要做這行,於是他決定回來專心雕刻。

「現在學徒很難找。」林佑威無奈說著,他國小磨了兩年的砂紙,而現在大部份的年輕人都希望可以快速賺錢,很多人來當學徒,磨一個月的砂紙就沒有耐心了,直接辭職走人。原本學徒都是從朋友中找,但因為都待不久,林佑威便考慮想從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中,找有一點底子又有興趣的人。

「藝術是無止盡的。」從林佑威身上可以感受到他對雕刻的熱愛,而現在跟他同年齡的雕刻師,只剩雲林崙背的另一位師傅。他考慮在未來工作時間較充裕時,計畫向地方政府申請企劃,透過辦活動、進入校園教學,讓下一代了解雕刻這項技藝,找到真正願意傳承的人。

林佑威拿起還在雕刻中的偶頭,仔細端詳還有哪裡需要做修飾。攝影/羅翊萱

推廣神將文化 柯玠宏:透過活動培養正確認知

日頭赤炎炎,汗流雨下,肩頭上的重量,就是神將腳們的熱情與理想。許多神將腳都是蘆洲人,從小就看著神將繞境陣頭長大,對於神將文化抱持憧憬,想著總有一天自己能夠請神將,替神明服務。蘆洲民俗發展協會秘書柯玠宏,目前是忠義廟神將會成員之一,他對於神將文化的熱誠,從如何「行銷」這份文化的用心手法就可以看出。

「包裝跟企劃很重要。」一份信仰文化,不一定能被所有人理解或認同,甚至可能有汙名化的問題。柯玠宏侃侃而談,他寄電子郵件給文化局,且內容是中英同步,表示他的誠意與專業度,再加上忠義廟神將會設備齊全,成員向心力強,在這些優勢條件下,讓每年與政府合作主辦的「蘆洲神將文化祭前身為觀音文化祭、切仔麵文化節都吸引眾多人潮前來參加。

「神將文化其實不是幾堂課就能上完的,要講的話一個學期可能也講不完。」柯玠宏平常也會到三民高中授課,讓年輕一代理解這份傳統技藝,雖然可能是較初階的知識,但他認為文化傳承,必須讓大家先有正確的認知,再來更深入探討。

忠義廟神將會與政府合作多年,在蘆洲神將文化祭讓民眾體驗當神將腳的感覺,也讓民眾更加了解在地民俗文化。攝影/羅翊萱

「請神將」的體驗與禁忌

神將文化祭活動現場會提供體驗當神將腳的活動,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嘗試「請神將」練習用骨架的感覺,讓不了解的人透過親身經驗,拉近與神將文化的距離。 

神將會成員中也有小孩子,但一般還不會讓他們請神將,因為可能會影響到骨骼的發育。攝影/羅翊萱

「我們都是活動直接實戰。」柯玠宏表示,對於初學者的神將腳,會在有活動時,由前輩帶著後輩正式上場,因為這樣學最快。而有天分的人,最快半年就可以上手,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柯玠宏也說,神將會選擇自己想要的神將腳,前輩也會看後輩「請」哪一尊神將的時候,步伐走起來最生動。

神將各司其職,軍人(將軍)的步法通常比較端正威武,警察七爺八爺的步法通常比較搖擺大步。攝影/羅翊萱

「『請』神將的時候覺得很舒服。」忠義廟神將會會長李金泰分享當神將腳的感覺與心情,神將一尊至少都有五十公斤重,最重的還有八十公斤,雖然肩膀還是會感受到重量,神奇的是,神將不但不會讓神將腳受傷,還會感到「舒服」。

神將一尊至少都有五十公斤的重量,神將腳們會輪流請神將,在旁邊待機的神將們,也會時刻關心正在請神將的人,有沒有任何需求。攝影/羅翊萱

另一方面,神將文化也有一些禁忌。忠樂軒神將會社長張福堂表示,在請神將之前,神將腳必須不近女色七七四十九天,維持清心的狀態,而女生在月事來時,也不能接近、觸摸神將。

忠義廟神將會成員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大家都是基於興趣、熱情聚在一起,平常出活動也都是無償義務幫忙,就是為神明服務,將蘆洲神將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忠義廟神將會成員在活動結束後,都會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小酌一杯,聯繫彼此的感情。攝影/羅翊萱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勇敢戰勝「末日」 吳育瑄用甜點創業翻轉人生

【攝影報導】吃得出來的熱情 比爾用「心」擄獲客人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