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變建材 翻轉快時尚災難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台灣每分鐘有438件衣服遭到丟棄,舊衣回收產業還未沒落時,舊衣回收有兩個去向,一是外銷到國外;二是焚燒處理,但是處理速度永遠趕不上遭丟棄的數量,對於舊衣回收業者成了一大難題,在台灣有位腦神經博士林正雄,他新創衣纖維科技,把回收的二手衣取出衣纖維環保再利用,應用在建材及生活用品上。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台灣每分鐘有438件衣服遭到丟棄,舊衣回收產業還未沒落時,舊衣回收有兩個去向,一是外銷到國外;二是焚燒處理,但是處理速度永遠趕不上遭丟棄的數量,對於舊衣回收業者成了一大難題,在台灣有位腦神經博士林正雄,他新創衣纖維科技,把回收的二手衣取出衣纖維環保再利用,應用在建材及生活用品上。
嘉義縣於108年開始推動智慧漁業,如:水質監測(提前提醒未來一週水質變化)、遠端監控的科技,運用不同的技術來加入傳統養殖漁業,激盪出不一樣的新火花,也穩定業者收入,強化青年回家接手家業的意願,讓養殖業不再是夕陽產業。
數位科技在21世紀飛速發展,但並非每人都能及時趕上網際網路的腳步。據國發會統計,台灣預計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更在2060年達到4成,屆時與青壯年族群人數差距僅剩1成。對此,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輩是被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要求必須跟上數位化,需要時間、耐心,民眾應給予長輩友善環境、機會。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路購物也逐漸盛行,但網購的包材往往比商品本身還要多。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就有業者設計出可回收再利用的循環包裝,讓消費者在購物上有更環保的選擇。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國內18到24歲者近視比率高達73%,配戴眼鏡幾乎成為常態,但對於患有近視的運動員而言,因為需要從事劇烈的活動,普通眼鏡使用不便,相較之下,隱形眼鏡則更有優勢。拜科技進步之賜,近年發展出運動型隱形眼鏡,專供運動員配戴,讓他們不再受近視眼困擾,活動更加自如。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近年來新冠疫情肆虐,國人無法出國旅遊,登山便成為新國民運動。隨著登山熱潮的掀起,山難搜救件數也隨之增加,據內政部消防署山域事故案件概況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至2021年山域事故以迷路、失聯為大宗,為避免在山林中迷失方向,許多登山客會在樹枝綁上指引方向的登山布條,引發布條對山林生態造成威脅的疑慮。
過往的傳統價值中認為幸福的人生藍圖,必定有與相愛的伴侶共組家庭並生兒育女,然而在新時代的觀念下,人們逐漸認為生活目標不一定得依循著既定模板,反而更注重於自我發展與認識,獨善其身、自由不被拘束的單身生活,成為這世代更多人追求的生活模式。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11月23日舉辦小世界公民論壇,以「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為主題,定位AI生成作品在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並對其與傳統藝術間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當平台藉由轉載新聞獲得流量,媒體能如何捍衛自身權益,實現「新聞有價」的理想?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2月7日舉辦公民論壇,以「《新聞議價法》如何改變媒體生態?」為主題,邀請上報首任社長胡鴻仁與會,探討《新聞議價法》與台灣新聞產業能如何共好。
猴硐貓村是熱門打卡景點,但年輕一代鮮少人知曉,猴硐曾以煤礦產業為傲。為了不讓曾興盛一時的在地文化被埋沒,末代礦工創辦礦工文史館,帶領民眾進入礦坑進行深度導覽,了解當時村民賴以為生的煤礦業。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今年十月接受專訪時指出,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不佳、速度太慢等。他說明,若是2050年要達成淨零,2030時就應達成減半的里程碑,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的,此言論一出,引起大眾再度關心臺灣目前淨零碳排的進度。
在桃園的這座垂直農場將生菜種植在室內,利用AI智慧技術管理植物的生長環境,打破傳統農夫需要靠天吃飯的印象。而室內種植不但能解決生菜產量的不穩定,還能有效抑制蔬菜的病蟲害,讓務農不再辛勞,同時也讓更多青年願意接觸農作。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