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互動體驗館 中藥店轉型延續傳統文化
隨著現代科技興起,傳統中藥產業逐漸沒落。在台經營中藥事業的陳清紐,因為發現大眾對中藥仍有許多偏見,因此他抱持教育與傳承的初心,將中藥行轉型成複合式的互動體驗空間,讓民眾以現代方式接觸中藥文化。
隨著現代科技興起,傳統中藥產業逐漸沒落。在台經營中藥事業的陳清紐,因為發現大眾對中藥仍有許多偏見,因此他抱持教育與傳承的初心,將中藥行轉型成複合式的互動體驗空間,讓民眾以現代方式接觸中藥文化。
近年來,手作體驗課程掀起熱潮,全台各地都有許多DIY教室,不僅有爆紅的手作地毯,還有具紀念意義的手作戒指、手作蛋糕等等,不少民眾會利用空閒時間,安排手作體驗課來放鬆、紓壓,儀式感及成就感十足。
台灣本島的三棘鱟過去曾遍布北海岸及西海岸,然而根據海洋保育署《三棘鱟保育計畫》顯示,目前僅剩新竹市香山區及嘉義縣布袋鎮等海岸沙地才會發現零星稚鱟,不過近年來海洋保育署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相關團體,協手民眾進行復育行動,希望能讓鱟族群永續繁衍。
現今數位化的發達對大眾而言在網路上觀看漫畫相對來說更為便利,傳統漫畫店老闆周晉藝指出,實體漫畫店能夠持續經營下去的秘訣是要控管好支出,在現在的時代,經營傳統漫畫店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也要足夠瞭解客人喜歡什麼,才能創造出本店的特別之處。
從先前紅極一時的「無人商店」,再到近幾年興起的「無人飲料店」,彷彿都在告訴大眾,機械設備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相較傳統人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機器取代人力」不僅僅是口號,更成為新的趨勢。
去年九月新北市觀光局修復了新北市猴硐的瑞三整煤場,新增的多媒體影像展示和聲光互動科技讓礦工歷史生動地展示在遊客眼前,但是,在地的老礦工卻說,整修過後的博物館缺失了重要的東西,變成了一座「沒有故事」的博物館。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黑膠唱片於1910年傳入台灣,至今已逾110年,也為台灣音樂發展史留下了一抹輝煌印記,卻因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逐漸被後來興起的實體CD、MP3播放器,以及現今的線上串流音樂取而代之。然而,黑膠唱片行店長劉懿鋒憑著自身對黑膠唱片的熱愛,為樂迷們在熱鬧的大都市台北,開闢了一處能專心享受黑膠音樂的靜謐天地。
清澈的澎湖海域孕育出當地特產「牡蠣」,但也因此產生大量堆積的廢棄蚵殼,成為澎湖環境景觀衛生的隱形殺手。澎湖廢棄蚵殼透過跨海運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循環再利用的技術,將廢棄蚵殼搖身一變成「無機聚合高壓貝殼磚」,賦予蚵殼全新面貌,使貝殼磚技術能夠在地量產使用,讓多年來無解的蚵殼塚,有了全新的解決方向。
我國於今年12月1日宣布口罩解禁,可預見口罩的使用量將急遽下降,但口罩的消耗依舊可觀。基此,如何妥善處理廢棄口罩,甚或設法回收再生,以降低汙染兼顧循環永續精神,即成為當下密切關注的環保議題。
小至碗筷,大至建築,「竹」可謂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的重要原材之一,炎炎夏日的涼筍冷盤、冬日暖胃的筍湯皆源自於竹,不僅是大眾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謂數代人的共同記憶。竹林大量分佈在台灣各個角落,其豐富的「食、用」性,更是使竹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鍵。
生前四處漂泊,尋找片瓦容身;死後終究一人,孤獨走完旅程。每一位街友因各種原因離 開家庭露宿街頭,然而,他們告別人生時並非都有親屬送行,而毫無血緣關係的社工、接體員及殯葬志工成為他們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陪伴者。
1.科技執法 2.競選海報 3.印刷名片機 4.特色書店 5.環境友善商品 6.益菌土 7.安心有機薑 8.水生植物保育 9.新屋石滬群 10.大稻埕布業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