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三棘鱟瀕危絕種 復育計畫拚生機

記者 洪賢幸、吳冠諭/採訪報導

台灣本島的三棘鱟過去曾遍布北海岸及西海岸,然而根據海洋保育署《三棘鱟保育計畫》顯示,目前僅剩新竹市香山區及嘉義縣布袋鎮等海岸沙地才會發現零星稚鱟,在澎湖及金門等離島地區,則存在數量較多的鱟群,原因大多為鱟在台灣本島的棲地遭到嚴重破壞,而離島地區則保留較完整的海岸沙地。

不過近年來海洋保育署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相關團體,協手民眾進行復育行動,希望能讓鱟族群永續繁衍。

台灣本島三級鱟分布圖。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鱟具有狹長的劍尾堅硬的頭胸甲以及多刺的腹甲,稚鱟及成熟公鱟的腹甲上皆為6根刺,而成熟的母鱟則剩下3根。不僅如此,國立中山大學海科系國科會博士後研究員楊明哲表示,「牠們每脫一次殼,就會增加一齡期,體寬則大約增加1.3到1.5倍。另外,公鱟在長大之後,前腳會轉變成鉤子狀,其餘的稚鱟及母鱟則維持夾子狀」 

鱟具有能抵抗自然界外物侵擾的外殼。攝影/吳冠諭

稚鱟大多選擇沿海沙灘地或泥灘地當作棲地,而越大則會往深海移動,待到成熟時期,成鱟會回到岸上產卵,繁衍下一代稚鱟。楊明哲表示,最適合小鱟生活的地方,是腳踩在泥灘上面時,沙子大概陷到腳踝的程度」。而鱟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沙灘地裡的蟲類,或是魚、蝦等海洋生物。

不過鱟群長期生長的海灘地卻因人為關係遭到破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博士蓋玉軒說明,「早期的基隆港,還有我們現在所在的海科館、八斗子魚港,本來都屬於灘地和沙地,後來因為人類活動的關係,將原有的沙灘、泥灘地改成了水泥商港,導致牠們的原生環境消失了,而當沙灘消失之後,便不會再有成鱟上岸產卵,也就不會有小鱟」。

楊明哲也補充,「鱟目前遭遇的最大威脅主要是因為海岸的開發,接下來是人為的干擾,包括海邊的遊憩行為,第三個才是所謂的人為採捕」。 

基隆鱟收容中心平時提供軟體生物給鱟食用。攝影/吳冠諭

台灣本島的三棘鱟現今數量已十分少見,海洋保育署在110年曾和靜宜大學在新竹香山濕地及澎湖本島等4個區域進行族群調查,並在湖針對稚鱟族群進行標定放流法估算數量。在調查期間,總共在澎湖的安宅、潭邊及重光發現263隻稚鱟。然而同年在台灣本島的新竹市香山曬船橋樣區與賞蟹步道區中,卻僅發現1隻稚鱟。

若欲解決鱟群的生存問題,海洋保育署於近年來推行海洋在地守護計畫,海洋保育署海洋生物保育組科長郭庭羽表示,「我們有跟嘉義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進行鱟復育合作,如果有混獲的話,他們會把成鱟收購回來,收集鱟卵並進行孵化,之後再去做放流行動,希望能夠復育野生的鱟族群」。

海科館復育的小鱟在鯊魚卵上游。攝影/吳冠諭

基隆市海科館也透過與學校的合作,進行相關的領養教育行動,例如位於基隆市的暖暖中學、中正國小,和新北市的安康高中,都是海科館長期的合作對象。蓋玉軒說明,「鱟卵孵化出小鱟的時間大概要2個月左右,且從一齡到二齡的這段時間,也不太需要進食,只需注意水質問題,所以學校只要持續性地觀察鱟卵的發育情形就好,不用做繁瑣的餵食和換水的工作,每一兩周換一次水,而這些操作相對學校來也比較容易」。

除此之外,每一年孵化出來的稚鱟和學校認養的小鱟會皆會回收海科館,在隔年三月到四月期間,進行野外放流計畫,希望藉由讓學生參與海洋保育調查及教育推廣行動,了解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要性,在經濟發展和保育環境兩者中取得平衡,同時也為下一代守護更多的海洋資源。

 

延伸閱讀:

二級保育小燕鷗 棲息地成功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