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焦點社會社福

我的同學是爺奶 老幼共學成雙贏

記者 李唯、張宸維/採訪報導

「老幼共學」成為未來臺灣人口結構變成超高齡社會後,是否能執行的重要議題。而臺灣目前已經執行七年之久的「前進國小樂智老幼學堂」為全臺第一所落實老幼共學願景的典範,前進國小樂智老幼學堂創辦人蘇哲能表示,老幼共學絕對行得通。

長者新年製作之黏土春聯,盼能藉此活絡手指靈活度。攝影/李唯

回首1993年,臺灣的人口結構就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之行列,而在2018年更晉升成為高齡社會,然而臺灣新生兒數量卻從1980年代後便呈現逐年遞減的走勢。新生兒數量的減少意味著未來的可勞動人力將跟著遞減,而目前處於勞動年齡層的人們也勢必會成為退休人士,在這樣的情況底下,臺灣的扶老比也將會大幅增加。

長幼攜手以積木合作完成老師指派之物品。攝影/張宸維

根據國發會發佈,在2022年臺灣的扶老比是1:4,並且預計在2040年來到1:2,也就是從目前的平均一位長者由4位勞動人口來扶養,到了2040年就會變成每兩位勞動人口就需要照顧一位65歲以上長者。

在此情況之下,蘇哲能在2015年就示範給臺灣人看,如何將因少子化而閒置的教室再次活用成為長者的教室,為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提出轉機。當中,身為神經內科醫師的蘇哲能尤為注重在失智症長輩的照護上。

前進國小校門口。老人小孩一起進校園。攝影/張宸維

由於了解到病患家屬在白天得外出工作,然而卻又得擔心家裡失智長輩可能會外出迷路的心情。於是決定向自己的母校提出合作,便在2015年真正實施樂智老幼學堂。運用方便長者進出的一樓閒置教室作為長者白天的學習之處,並搭配課程與小學孩童又共同上課的課程成為前進國小特別的景象。

即將驗收完成之老幼遊樂設施。攝影/李唯

如此一來,長者除了可以每天看到充滿生命力的孩童從窗外跑跳經過;對於孩童而言,也會更知道該如何和家中長輩相處,形成雙贏局面,因此蘇哲能再次強調老幼共學絕對不可怕。

 

延伸閱讀:

日照結合學區 青銀共學的理想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