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植的紅樹林 溼地生態雙面刃
紅樹林在大眾印象中,可以保護海岸不受海水侵蝕,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並養育潮間帶生態,但大眾可能不知道紅樹林已經入侵了西部等多個濕地,造成生態上如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族群的減少,和環境棲地上如河岸淤積造成的排水不易等悲劇的發生。
紅樹林在大眾印象中,可以保護海岸不受海水侵蝕,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並養育潮間帶生態,但大眾可能不知道紅樹林已經入侵了西部等多個濕地,造成生態上如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族群的減少,和環境棲地上如河岸淤積造成的排水不易等悲劇的發生。
台灣以海立國,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四周環海加上地形的優勢,使台灣的漁業文化多元,其中北海岸金山擁有全世界唯一僅存的古老漁法―—「蹦火仔」,不但被列入金山八景之一,更在2015年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不過此古老漁法同時也正面臨消失危機。
近年來,環境保育議題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光是2020年,廢漁網漁具的清除量就高達297,257公斤,而廢棄漁網不僅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更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旅美回台的工業設計師歐世勛,決定利用漁民不要的廢棄漁網,經過層層分解手續後,製作成一副副既環保又實用的「友漁循環眼鏡」,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台灣第一位「紗網刺繡藝術家」黃莉莉,突破傳統思維將刺繡結合多種媒材,天馬行空的想法、大膽自由的針法,讓黃莉莉的作品充滿生命力並結合當代主題,她說:「與當代對話時,你會覺得跟社會很接軌」。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基隆市政府合作,研究開發出「Smart Fish智慧養殖系統」,讓使用者在外也能和魚互動,從手機輕鬆獲得家中魚缸內的資訊。降低居家熱帶魚養殖的失敗機率,輕鬆利用高科技把居家變成小型水族館。
蘭陽博物館於2021年10月初,舉辦一年一度的海洋主題活動,邀請各地喜愛海洋的民眾參觀這座以龜山島周圍海域為中心所打造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並與當地觀光產業、居民共同打造地方文化與生態主體性,結合地方觀光工廠營造文化、環境教育集散地,使來訪宜蘭的遊客到此做學習、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尊重這塊土地,一起維護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曾說:「人生,從我們離開舒適圈那刻才開始。」求學階段的每次旅程,都讓人們的閱歷更加充實。大學階段,除了築夢踏實,「壯遊」之旅也代表生命歷程的蛻變,以及成長的喜悅。
有鑑於工廠的勞動條件優於家庭看護,在權衡利弊下,大量家庭看護選擇轉職至工廠。勞動部為保障家庭看護雇主權利,於2021年8月修訂移工轉職規定,限縮移工轉職自由,此舉引起人權及移工團體不滿。
水,貴為人體生存必須之首。都說自來水不能生飲,但經過淨水廠出廠後到各家業者處理,販售到超市上的瓶裝水百百種,有純淨水、礦泉水、竹炭水,甚至標榜對人體有益處的鹼性水和奈米水。到底都是用什麼標準加工出廠,各家飲用水又是否有達政府合格之標準呢?
在台灣,自由淺水運動愈來愈盛行,但是海洋暗藏著許多危險,就連專業的教練也必須時時注意周遭的洋流,避免意外的發生。但也因為這個熱潮,開始有許多室內的潛水教室開放自潛訓練,然而自由潛水雖有證照課程供民眾進行訓練,卻沒有限制進行自由潛水的門檻,再加上海洋中不可預測的危機,造成了許多自由潛水意外的發生。
桃園大潭藻礁「粉紅風暴」吵得沸沸揚揚,爭議不斷。2020年環團發起真愛藻礁公投,連署書突破70萬份。若中選會通過此案件,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次生態保育公投案。大潭藻礁的生物多樣性相當重要,政府卻在反對聲浪中一意孤行。大潭為何如此重要?對台灣未來的發電又有何影響?
珊瑚雕刻是台灣特色傳統工藝之一,精緻雕工受到不少遊客喜愛,如今因環境保育及來台禁令等原因,珊瑚產業面臨危機,台灣雖曾被譽為「珊瑚王國」,但民眾對珊瑚歷史了解少,傳統工藝傳承與保育也受到挑戰。
台灣30多年來透過投放人工魚礁吸引魚蝦群棲息、繁殖,卻不見漁業資源枯竭有好轉跡象,當無效的礁體變成閒置在海底的廢棄物,是否也讓原先復育棲地的美意隨之石沉大海?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