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跳脫傳統框架 紗網刺繡藝術家黃莉莉的刺繡哲學

記者 施雁珊/採訪報導

台灣第一位「紗網刺繡藝術家」黃莉莉,突破傳統思維將刺繡結合多種媒材,天馬行空的想法、大膽自由的針法,讓黃莉莉的作品充滿生命力並結合當代主題。她說:「與當代對話時,你會覺得跟社會很接軌」。

因為好奇心 開啟刺繡的不歸路

黃莉莉原本在外商公司工作二十多年,在2005年辭職後,她當初只是想培養靜態的休閒興趣,於是到社區大學學習畫畫,偶然看到社大有開一門「亂針刺繡」的課程,出於好奇就報名參加,學習大概一年多的時間。隔年她的作品就入選APEC地方文化產業博覽會,入選後黃莉莉相當意外,她發現原來可以把傳統的刺繡用當代的方式呈現。

刺繡需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專注在一針一線上。攝影/施雁珊
《101台灣紅》為當時入選的作品,呈現當代台灣的美。圖片提供/黃莉莉

當時的她對藝術不懂、對刺繡不懂,但因緣際會下想把台灣「繡」出去。當時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101大樓同時又是世界最高大樓,於是她決定「繡」出台灣的美,結合客家花布當作背景,精湛的手工藝搭配瑰麗的配色,展現傳統與當代結合的藝術美。

當初選擇用紗網當作刺繡的媒材,是因為黃莉莉當時問兒子想要什麼,她可以繡給他,兒子特別喜歡NBA籃球,不過籃球與傳統刺繡十分衝擊,因為運動需要快速有力量,動態的色彩呈現,黃莉莉嘗試了許多不同的媒材,最後發現不鏽鋼紗網最適合,因為當絲線層層堆疊時,產生的立體感與強烈的色彩最能展現動態的視覺效果。

打破傳統印象 結合環保多媒材

黃莉莉通常使用不銹鋼紗網或是鐵絲網當作媒材,相比先前嘗試的尼龍和鐵砂網較堅硬且不意變形。當絲線與紗網重疊時會呈現立體的效果,從不同角度觀看就會有不同的觀感,光影的變化讓視覺呈現更完美。黃莉莉回憶曾經有一位觀賞者經過她的作品《刀馬旦》時,以為人物在揮動手上的刀而感到震驚。因為每個角度產生的美感都不同,都有不一樣的解讀。

而像貓罐頭、冷氣濾網、水槽濾水網等其他回收廢棄物也是黃莉莉的創作媒材,從作品中也可以發現像是耳環、錶帶、絲綢緞帶、CD片等其他小物,她的作品不再侷限於傳統思維,將刺繡結合當代環保概念,傳達永續再生藝術。

使用冷氣濾網當作媒材,黃莉莉認為刺繡與環保能碰撞新的火花。攝影/施雁珊
作品中融入易開罐拉環、貝殼、耳飾等小物,展現再生藝術。攝影/施雁珊

黃莉莉不會預設成品的樣子,而是在過程中發現更多小細節,她認為應該要「FUN輕鬆玩藝術」,生活中到處都是靈感。她說:「用生活藝術的眼光去觀察這個大自然,把目光聚焦在細小的事物,帶你觀察到生活每一個細節裡面,我所有的養分都是來自生活。」

透過一針一線與當代對話

2007年的作品《刀馬旦》是黃莉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喜歡戲曲的她決定挑戰繡出歌仔戲或是京劇的作品,但因為緞子上有花紋所以很難去畫底稿,旋轉的動態感也需要花時間與精力研究,繡了一兩個月就遇到瓶頸擱置了一陣子,大概花費半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個作品。

對她來說,《刀馬旦》是突破自我的一件作品。因為人物的動作要靈活,越執著越無法完成,人物會顯得十分僵硬,所以她學會適當的休息讓身心靈放鬆。《刀馬旦》的顏色使用非常複雜,配色方面則是靠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自由發揮,反而能將過去所接觸到的事物化為創作關鍵。

「無動不武無聲不歌,所以她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靈魂」這是黃莉莉對《刀馬旦》的評價。圖片提供/黃莉莉

黃莉莉分享近期完成的作品《風生水起》:五年前在花博當代展時,原本只是一個給民眾互動刺繡的板子,上面佈滿雜亂的刺繡,展覽結束後便擱置在家中;此次疫情期間她每天投入三到五個小時完成創作,她認為疫情讓世界或是地球休養生息,有一種重新開始的感覺,因此結合海洋等大自然元素,反映當代現況。

黃莉莉的作品《風生水起》表達自我對當代的解讀。攝影/施雁珊

延續傳統藝術 呈現刺繡不同面向

同時,黃莉莉也加入了104高年級平台,104高年級平台讓面臨退休或已經退休的職場就業者,能將他們的個人經驗轉化為讓後輩學習的課程,黃莉莉在朋友的推薦下擔任刺繡老師,體驗設定多元化的課程並廣設年齡層,她表示刺繡沒有性別之分,破除女性較擅長的刻板印象,她說:「這十幾年接觸的學生很寬廣,從大學生到樂齡族都有,我想讓他們認識傳統藝術的美,傳統藝術也可以很當代」。

她回憶服裝設計系的學生來學習刺繡,她認為這是一種多媒材的撞擊,將傳統刺繡結合當代時尚,讓刺繡又有另一種詮釋。而纏繞畫的老師想要把纏繞畫變成刺繡,但她說刺繡本身就是纏繞,不停重複同樣動作,她認為這些都是刺繡與當代的融合。

「只要信不要怕,喜樂是最佳良藥,雖然在低谷你還是要讓自己快樂。」這是黃莉莉的座右銘,她在創作中有所體悟,刺繡能讓心境平靜下來,雖然重複著同樣的動作,但可寬可圓可動可靜,用一針一線與生活對話。

刺繡中體悟人生 發現周遭感動

過去黃莉莉性子非常急,也因為曾在外商公司工作,做事講求精準效率,但在接觸刺繡之後她發現刺繡必須一針一線扎實地完成。起初她總是想快速完成作品一天花上十幾個小時,最終身體無法負荷導致肩膀、脊椎疼痛不已。於是她開始磨練自己的耐心,改變急躁的個性,學習控制時間,也修正了過度的堅持執著。

談到未來,她說:「其實我沒有設定我能夠做什麼,就是把日子過得開心。剛好有機會分享就盡我所能地分享,感覺說還有一些影響力就很開心,但我覺得我已經很幸運還有這些舞台讓我可以表現我的想法我的作法。」

靈感皆來自生活,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增添作品豐富性。攝影/施雁珊

黃莉莉非常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展覽都會設有留言區,許多正面的回應對她來說都是鼓勵,而其中令她印象深刻一則留言是:「好久沒有的感動在這裡發現」。當別人情緒降到谷底時,她的作品能感染到別人,收到這些回饋對她來說是份感動收穫,她也知足並感到欣慰。

黃莉莉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刺繡,將傳統的刺繡注入當代的思維,讓原本台灣鮮少的刺繡文化以新的姿態重新嶄露在社會,喚起更多人對刺繡的關心,讓這個台灣傳統工藝得已保存並延續它的文化價值。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躍然「布」上 精益求精的采繡職人

傳統工藝師江岳哲 堅持紙糊獅頭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