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運動

極限運動盛行 自由潛水藏危機

記者 林庭安、李雨璇、林劭錡/採訪報導

只要一雙蛙鞋、一隻呼吸管和一個面鏡,靠著自主憋氣就能下潛到水中的運動,並且能體會海洋生態的豐富與美麗。近年來自由潛水的熱潮高漲,使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在台灣也有不少授課的工作室,如今這項運動的授課點也不僅只於離島,讓住在都市的民眾有更方便的選擇。

自由潛水盛行,享受海洋生態之美。照片提供 / Hocean freediving

輕裝好攜帶 證照不可少

自由潛水主打的就是輕裝好攜帶,只要靠著一雙蛙鞋、一隻呼吸管和一個面鏡就能徜徉海底世界,當然自主練習憋氣是很重要的,憋氣的長短決定了你體會生態之美的時間。

除了裝備好攜帶,想玩自由潛水之前務必要找一位自己信任的教練,好好的帶領自己進入這項運動,能夠考取到證照對自身來說更是多一份保障。目前自潛證照有分許多系統,但最大宗的即為AIDA系統,也就是大家常在講的A1至A4證照。

這四張有哪些不同呢?A1為體驗課程,最適合的族群除了新手之外,不會游泳或怕水的都可以從這張入門;A2為基礎證照,除了實際的海上訓練,也涵蓋了實務技巧、安全知識及海洋觀念;A3和A4都屬於進階證照,相較於A2更有深度,並且要求的憋氣時間也不一樣,能學到更多技巧與知識,更強調在自主訓練的重要。

AIDA自由潛水證照各級考核標準表。資料來源/Ocean70Fans、製圖/洪勝鴻

證照的考取時間長短因人而異,自潛教室OM Space的教練吳柏鋒分享:「每個人所花費在這項運動上練習的時間、出海練習的次數而異,很難給出一個具體的時間,此外,特別的是這項運動參雜到許多心理層面,需要心理接受、適應在大海裡的感受,所以這也是這項運動有趣的地方。」

挑戰自由潛水 不可忽略生命安全

自由潛水不只是休閒娛樂,它已經屬於極限運動的一種。在進行自由潛水時,潛水者務必要注意自身安全,最大的禁忌無非就是「獨自下潛」,在身旁沒有潛伴的情況下是非常危險的,這是每一位教練千叮嚀萬交代的事項。潛水者也務必選擇與自身能力相輔和熟悉救援的潛伴,這樣才能保障彼此的安全。

潛水務必與潛伴同行,勿獨自下潛,避免憾事發生。照片提供 / Hocean freediving

當然,行前功課一定要做足,不管是氣候還是地形,都需要觀察確實,自由潛水工作室Hocean freediving潛水教練Tony分享自身經驗:「曾有一次因為錯判形勢,氣候不佳、海浪過大,與潛伴差點同時被浪捲走,最後一起努力游回來,才保住了性命。因此要自行進行自由潛水,務必要找到適合的潛點,不能下水就不要硬下。」

除此之外,林姓自潛者提及,110年初時曾與朋友相約潛水,該友人不幸於下潛時突發心肌梗塞,雖然身旁的潛伴立刻將他拉上岸急救並且送醫,但最終仍不治。這位友人擁有自潛證照,且有豐富的潛水經驗,但海下的世界不可預測,所以在進行這項運動之前,務必要評估好氣候及自身狀況,以「安全」為重。

享受海底之美 徜徉其中

台灣四面環海,這麼棒的生態環境下也讓這項運動開始慢慢被認識、發掘,在疫情下離島也開始成為大家主要遊玩點,像是小琉球、綠島和蘭嶼都是自由潛水很好的地點。

台灣離島海洋生態豐富,為自潛好地點。攝影 / 林庭安

徜徉在海中靠著自己憋氣的本能,熱愛自由潛水者Connie分享在小琉球的經驗:「2019年9月那天天氣非常好,水溫水流都很好,很適合下水,當時我們決定去放流從美人洞下水,順著海流一路漂到花瓶岩上岸,這段的海底生態相當的豐富,在放流過程中看到了20多隻海龜,這裡的美景滿滿的烙印在我的記憶裡。」他也提及小琉球全年的水溫都適合自由潛水,是充滿海龜的聖地。

自由潛水還在被認識,既定的「閉氣=很危險」,這項刻板印象讓許多人遲遲不敢接觸。教練們希望能繼續讓更多人知道這項運動,體會、享受海洋之美,也讓大家更知道海洋環境需要你我的保護。    

近年來自由潛水盛行,國內外皆有許多潛水聖地吸引潛水者前往。攝影 / 林庭安

潛水大不同 自潛與水肺比較

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極限運動,兩者的差別在於,自由潛水是不會攜帶水下的氧氣設備,而是單靠著單一的呼吸調節來進行潛水活動,需要具備呼吸調節和體能的訓練運動。

水肺運動則是使用供氧設備下潛,只需簡單地用嘴巴呼吸,因為有使用氧氣瓶,故可以使待在水下的時間更長,也可以更好的觀察欣賞水下的海底生物。

水肺潛水使用的設備有浮力背心、呼吸調節器、面鏡、潛水儀、潛水錶、蛙鞋、負重、指北針、氧氣筒、防寒衣、頭套、防護手套等等,最需要注意的莫過於學習裝備的使用方式,以及各種應變突發狀況的反應。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自由潛水與水肺潛水雖然都是潛水,但體驗潛水的方式、裝備,以及訓練的重點則完全不同。資料來源/住海邊潛水、製圖/洪勝鴻

水肺潛水者林廷憶分享自己會選擇學習水肺潛水的原因在於想要克服自己的幽閉恐懼症。自由潛水是距離海面較近的,可以很快的回游到海面,而水肺潛水是要下淺到海的深處,相比之下,深潛是一個比較封閉式的環境,能夠嘗試克服幽閉恐懼症的同時,又可以觀賞到更多海洋生物,所以選擇了水肺潛水。

林廷億表示,在學習水肺潛水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課程中的海底鏡尋回,也就是在下潛到一定深度後,將面鏡丟到遠方,再試著游過去撿回。這項訓練的挑戰在於,面鏡脫掉後雖然還咬著呼吸器,但身體反應會自然的用鼻子呼吸,造成嗆水。

由此可見潛水運動也須進行反覆的訓練,並且在訓練的同時,必須要有教練相伴,才能安全的體驗潛水活動,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

與自由潛水的輕裝不同,水肺潛水的氣瓶高達十五公斤,所有裝備重量則可高達二十公斤。攝影 / 林庭安

潛水準備不全 嚴重黑視症恐致死

潛水運動也存在著許多的危機風險,其中黑視症為最容易發生的意外之一。所謂黑視症是指:當氧氣在腦內分壓過低時,會產生缺氧反應,但腦會啟動像關機一般的機制,造成昏迷等症狀俗稱黑視症。

林廷億表示自己曾與一名男性潛伴於夏天時潛水,選擇了3mm的防寒衣,而非5mm,當潛到二十米左右時,該潛伴因溫度急速下降,導致無法正常調節呼吸,用氧過快的同時,也忽略了氧氣瓶剩餘的量,造成突然失去氧氣。幸好自己看到他比出缺氧的手勢後,立即幫助潛伴使用了備用呼吸器,最後才順利上岸。

教練Tony分享,自己曾於陸地上自主訓練時,因訓練強度過高,導致黑視症的發生。當時的感受像是瞬間睡著、斷片,在醒來後才發現自己似乎昏迷了,並且有身體發麻、末梢刺痛的感受。

由於男性體脂較低,即使是夏天也要注意海底溫度較低的情況,評估自身的狀態,選擇最合適的裝備。在拍攝美麗的照片及欣賞海底美景的同時,務必有兩人以上結伴同行,才能避免各種突發狀況的發生。

無論是自由潛水或水肺潛水,裝備齊全才可避免意外發生。攝影/林庭安

延伸閱讀:

職業人魚 美麗傳說的背後

維護海洋環境 林祐平揪潛水撿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