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海廢點石成金 廢棄漁網變眼鏡

記者 賴婕羽、陳翊瑄/採訪報導

近年來,環境保育議題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而海洋廢棄物對人類來說,也一直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光是2020年,廢漁網漁具的清除量就高達297,257公斤,而廢棄漁網不僅會在水中纏繞住大量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更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2020年海洋廢棄物排行榜,其他/不可回收的廢棄物佔超過五成,廢漁網漁具佔了11.8%。資料來源/海洋保育署、製圖/楊詠芯

因此,旅美回台的工業設計師歐世勛,決定開始在網路上募資,利用漁民不要的廢棄漁網,經過層層分解手續後,製作成一副副既環保又實用的「友漁循環眼鏡」,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廢棄漁網纏繞大量垃圾,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攝影/陳翊瑄
沙灘上隨處可見的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攝影/陳翊瑄

漁民江先生表示,一艘船平均需要使用到一噸的網具,而過去台灣並沒有回收廢棄漁網的機制,因此漁民們幾乎都是將不要的漁網運到中國販售。不過,近幾年來這個問題逐漸被地方重視,新北市政府與海洋保育署就開始共同推動「廢棄網具回收再利用計畫」,以每公斤15元的價格向漁民收購不堪使用的網具,期盼能改善漁網棄置的問題,也為漁民解決回收廢棄漁網的困擾。

漁民們正在拉整使用過的漁網。攝影/賴婕羽
成堆的廢棄漁網擱置在淡水漁人碼頭。攝影/陳翊瑄

而到美國創業的設計師歐世勛曾不斷思考,除了不停製造產品以外,究竟設計師存在這個社會上的功能、意義為何,因此他下定決心回台從事海廢料再製的環保事業,尋求回收廢棄網具的廠商合作,將這些漁網透過清洗、裁切、熔融等分解手續後,產出再生尼龍粒,最後製作成全球第一副兼具實用、時尚、環保的「友漁循環眼鏡」。

歐世勳笑稱,會選擇「做海」,並不是因為自己的英文名字叫Ocean,但可能是因為外公、外婆是澎湖人,且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都跟海有關,所以與海洋有些特殊的緣分。

廢棄漁網進行裁切作業。 畫面提供/歐世勛

此外,歐世勛也提到,自己想要做出台灣人日常就能使用到的物品,而不單單是只能當作擺設,卻不具實用性的裝置,因此才會選擇利用廢棄漁網製作眼鏡。

當眼鏡損壞、不能使用後,也能送回工作室回收,再一次進行分解再製,不浪費一絲一毫,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帶給台灣消費者「循環經濟」的概念,不再無止境地消耗地球資源,更不需要因為永續的理念,而對生活品質有所妥協,真正達到「與環境重修舊好」的理想。

100%以廢棄漁網製成的「友漁循環眼鏡」。攝影/賴婕羽

 

延伸閱讀:

海洋垃圾危機 「潛海戰將」為大海療傷

海廢垃圾變黃金 活化環境最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