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風華 文物修復確保藝術價值
臺灣的古蹟與建築可說是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與記憶,但由於位於地震板塊,這些珍貴文物經常在地震下受到毀損。而有一群人致力於這些百年文化的維護及保存,那就是文物修復師。透過他們,我們不但可以更加認識這個新興職業,還能探索更多舊時代的秘密。
臺灣的古蹟與建築可說是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與記憶,但由於位於地震板塊,這些珍貴文物經常在地震下受到毀損。而有一群人致力於這些百年文化的維護及保存,那就是文物修復師。透過他們,我們不但可以更加認識這個新興職業,還能探索更多舊時代的秘密。
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二結穀倉,經歷時代遷移和天災毀損早已停止使用,穀倉的生命卻未因此終止。歷史建築延續意義和價值,不只是古蹟,更是轉型成富有寓教於樂意義的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擁有百年歷史的西螺七崁武術,是雲林縣西螺鎮極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但隨著時代變遷,習武風氣沒落,雲林縣政府與地方積極復興武術,並將七崁武術深入校園與社區,再現武術風光。
鼓,做為台灣傳統的技藝所用的樂器之一,在台灣各大慶典、廟宇等活動,都會看到形形色色的鼓。而手工製鼓的技藝已經默默在新莊傳承三代,師傅堅持手工製作,把最好的品質傳承下去,並讓震撼的鼓聲圍繞在喧鬧的城市當中。
大家所熟知的草帽是一種名為「藺草」的植物制作成的,曾經是苗栗縣苑裡鄉重要的經濟來源,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改變,傳統手作工藝的榮景不再,藺草編織的市場也面臨產業斷層與沒落。
紙紮是台灣喪葬文化中火化給過世親人的藝品,同時也是生者與亡者傳遞情感的橋樑,隨著葬禮儀式從簡、環保意識抬頭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紙紮的發展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原本傳統社會燒給亡者的靈厝漸漸轉型為現代客製化紙紮,未來紙紮也將以新型態的樣貌持續流傳。
傳統工藝的傳承,是文化資產保存不可或缺的環節。紅瓦是臺灣古厝特色,然而隨著近代人們對古厝的居住需求下降;以及技術人員供給減少,瓦片修復師因此出現人才斷層。
傳統工藝的傳承,是文化資產保存不可或缺的環節。紅瓦是臺灣古厝特色,然而隨著近代人們對古厝的居住需求下降;以及技術人員供給減少,瓦片修復師因此出現人才斷層。
雞毛撢子是很多70、80年代的人,共同的回憶。不只是單單的打掃用具,也是大家小時候熟悉的「家法」。如今還在手工做雞毛撢子的只剩一人,還剩下多少人會用雞毛撢子?又如何傳承呢?
布袋戲起源於中國,又稱掌中戲,曾經風靡全台灣,但隨著電視、網路的興起,人們的娛樂開始轉型,這項傳統技藝也逐漸沒落。不過,現在台灣有一個兒童布袋戲劇團,擅長將不同表演形式融入布袋戲,「戲偶子劇團」團長在台灣各地巡演,讓大朋友、小朋友認識不一樣的布袋戲。
「有一天,有位客人要訂一面銅鑼,問外面的人說去哪買,人人都告訴他去找『林午銅鑼』買,結果電話打來,客人就以為我爸爸叫『林午銅鑼』!那時候,從宜蘭山上到山下,沒有人不知道我阿爸林午的名聲的。」林午銅鑼第二代師傅林烈旗,驕傲地說著。
在信仰多元的台灣,神像雕刻已有三百年歷史之久,因而衍生不同雕刻派系風格。現今台灣粧佛技藝大致可分為泉州、福州及漳州三派,不同派別在佛像的體態上,亦有不同的技藝呈現。
談到老建築修復,一定不可避免提到「屋頂」,原因是因為一些屋齡較大的老房屋,在台灣這個潮濕多雨的環境下,極易排水不易,造成漏水,所以屋瓦修復師這個工作至關重要。然而,屋瓦修復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需要憑藉著矯健的身手,行走在紅瓦屋簷上、修缺補漏,隨著老師傅的退出,年輕人又不願加入,使得如今的修復師傅少之又少,工法逐漸流失。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