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古蹟轉型博物館 宜蘭穀倉新生命

記者 陳意潔、昝泓屹/採訪報導

宜蘭穀倉新風貌 寓教於樂集一身

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二結穀倉,於1937、1953年擴建為小型倉庫使用,直至1993年因天災毀損停止使用,一度面臨廢棄。當地居民希望延續穀倉歷史意義,主動蒐集相關資料交給文化局,透過實際行動爭取保存二結穀倉,經過文化局的調查評估及修復老舊建物,最終二結穀倉在1998年被判定為宜蘭縣定古蹟,並且委託大二結文化基金會營運,轉型成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展出早期務農用具及稻米知識。 

早期的二結穀倉受到天災毀損,一度面臨廢棄。照片提供/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執行長吳鴻銘表示,館內保存大部分的建築原始構造,但隨著時間推移,因屋頂及部分木製建物毀損,部分硬體已翻新整修。 

延續歷史意義 轉型稻農文化館 

米飯對於台灣人來說是密不可分的主食,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結合互動式展覽,體現宜蘭稻米特色與米食文化知識,從稻米的日曬、烘乾、碾米,到早期使用的務農工具,在館中皆有展示,以簡單有趣的導覽方式傳達給參觀民眾。

民眾林小姐表示,針對小朋友來講,單看書本上的知識過於抽象,能夠實地參觀體驗更為印象深刻。在收費的部分,林小姐認為入場費僅需五十元非常合理,以這些費用來保養農具、展品是理所應當的。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內展示米食文化知識。攝影/陳意潔

年僅收一期 造就飽滿米粒 

台灣稻米種類眾多,其中又以宜蘭稻米在種植上較為特別。由於宜蘭位於台灣的東北角,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長年降雨導致光線不足,氣溫低,因此水稻產量相對其他縣市來說是比較低的。獨特的氣候以及政府政策影響,造就蘭陽平原一年只耕種一期的地方特色。

國立宜蘭大學農業推廣委員會教授鄔家琪指出,土地在經過長時間的休養,更能供給水稻充足的養分,種植出來的水稻品質更加優良。鄔家琪表示,在宜蘭耕種稻米較為艱難,要如何去克服就要看農民的能耐。鄔家琪表示,敬佩他們能在困境中求生存,透過不斷的摸索、嘗試,發展出新的耕種方式。

每年二至三月是宜蘭稻米播種的季節。攝影/陳意潔

憑藉地方居民的努力,才得以保留下珍貴古蹟。轉型成功後的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致力傳達米食文化知識及早期農業文化知識,讓民眾能透過參觀展館,實際踏進去感受當年完整保留下來的穀倉,了解平時所吃的稻米是從何而來,同時讓宜蘭稻米特色廣為人知。 

二結穀倉保留大部分硬體建築,並展示各種農業用具。攝影/陳意潔

延伸閱讀:

修繕花蓮古蹟將軍府 瓦匠工藝再現風華

科技雙面刃 古蹟修復技藝現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