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採蚵 與海共生 傳承海牛文化資產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僅有四個,其一為彰化芳苑海牛文化。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導致如今僅剩八頭海牛。為復育海牛,芳苑居民結合觀光、課程推動,並成立海牛學校,以延續及傳承海牛文化。

宜蘭蘇澳客家村 地方創生看見「朝陽」

朝陽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是一個與南澳鄉相鄰的客家村落,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早期在日治(據)時期,因南澳溪出海口風浪大,以日文命名為「浪速」,久而久之,在當地居民的唸法下變成「娜娘仔」,而現在,因為每天早晨,太陽從海平面冉冉升起的美景,所以後人取名為朝陽。

《禁伐補償條例》衝擊 台灣竹林及產業浩劫?

竹子盛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更讓各種類竹子蓬勃發展,對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但隨著工業發展,傳統竹材逐漸被經濟效益高的塑膠取代,政府頒布《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後,導致無人願意砍伐竹林,造成竹材短缺問題更是日益嚴重,除面臨荒廢外,甚至可能會延伸出更大的山林危機。 

廚餘豬糞回收再利用 創造循環經濟鏈 

根據今年氣候大會COP27政策,各國必須提出減排承諾,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強調:2030年碳排放須減半。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各國政府開始投入沼氣發電,尤以歐洲最為發達。由於歐洲地廣人稀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及環境,而早在十年前其政府就宣導農民投入沼氣發電,加上畜牧業十分發達,因此被譽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領航者。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