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永旗金盆洗手 花燈結合科技拚創新
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一直是台灣的傳統習俗,相傳古時候掛燈籠是為了躲避天帝的攻擊,然而,後來人們持續保留這項習俗,因此元宵節賞花燈也成了闔家歡聚的日子。燈藝師藍永旗將傳統花燈結合現代科技,成功讓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盼未來能持續在花燈產業深耕,並將台灣花燈推向世界。
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一直是台灣的傳統習俗,相傳古時候掛燈籠是為了躲避天帝的攻擊,然而,後來人們持續保留這項習俗,因此元宵節賞花燈也成了闔家歡聚的日子。燈藝師藍永旗將傳統花燈結合現代科技,成功讓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盼未來能持續在花燈產業深耕,並將台灣花燈推向世界。
位於新北三峽的手工木桶店,有一位木桶師傅名叫張鐘祺,經過他巧手精心設計,讓每個木材都物盡其用,化腐朽為神奇。手工木桶這項傳統技藝,充滿祖宗的智慧與設計,時至今日塑膠用品的普及,也不影響這位木桶師傅的熱愛。
你有吃過「畫糖」嗎?畫糖是用麥芽糖構成的精美圖案。畫糖師傅必須與時間賽跑,精準勾勒出圖形的輪廓細節。而畫糖吃下去後不只甜在口裡,更是喚起大家的童年回憶。畫糖不只是一樣小吃,更是一項民俗技藝。承載著懷舊情懷,並讓大家對傳統技藝產生關注,也是畫糖最大的價值。
傳承百年的台灣木藝產業,自1991年政府頒布禁採令後,產業發展受到許多限制,加上學徒出師時間長且待遇微薄,使木工產業難以延續。桃園大溪老街上僅存為數不多的木工行,透過追求木材品質與結合課程、展覽,期望在法令與教育兼顧下,延續傳統技藝。
挽面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美容技術,不單是一種潔面方式,同時也是左鄰右舍維繫感情的休閒活動,以及女性轉變為人妻的過渡儀式。但隨時代變遷與美容科技進步,挽面盛況不復從前,若想傳承挽面技術,除需延續傳統挽面的進行方式,也得結合現代美容,打破舊有迷思並讓大眾更加了解挽面獨有的好處與效果。
陽光下,在自家門前的工作區,手工燈籠師傅鄒弘義仔細將毛筆蘸上鮮紅的顏料,眼神專注熟練地在燈籠紙面上寫下「天上聖母」字樣。「弘義燈籠」已家傳三代,在傳統手工燈籠領域聞名已久,其作品亦常見於各大廟宇,對他而言,每一盞親手精心打造的燈籠,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以前唸放牛班時,爸爸怕我走偏,都會在上學路上偷偷跟著我。」振地餅舖老闆洪一平笑著回憶。「振地餅舖」經歷四代傳承的百年餅舖。當初年少不羈的洪一平,因看到年邁父親依舊堅持經營餅舖之後,便決定接下這間承載百年手藝的老店。
台南市是傳統手工刺繡的重鎮,現今位在台南安南區是目前仍有持續做出傳統刺繡作品。師傅林弘毅憑藉著十多年的工夫,遵從宗教信仰,持續縫製老式繡品,國內更有手工藝達人將這些傳統刺繡創新並結合至生活飾品,努力延續傳統文化技藝。
在少子化的打擊下,許多學校紛紛面臨倒閉危機,而在嘉義縣梅山鄉有一所僅11人的迷你小校,為了守護村莊裡唯一的小學,他們將皮影戲發展成小學特色,並且在社區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孕育出一群皮影戲高手,他們在全國皮影賽事上年年奪得佳績,也促使政府不會因為學生人數不足而主動廢除學校。
台灣的宗教信仰與建築藝術,有著很深的連結。石雕如同一座寺廟的指標。石雕的運用在廟宇最是為普遍,不過生活器具和石材工藝上也常見其蹤跡。然而由於傳統石雕的沒落,導致現今石雕匠師少之又少,看年過七十的石地發司阜如何堅守這項傳統技藝。
射箭,自古以來是原住民狩獵文化的一部份,對於太魯閣族更是至關重要,花蓮縣秀林鄉重光部落長老的高智仁,秉持著對射箭的熱情,不僅透過教導射箭凝聚部落孩子的情感,20多年來的堅持更是傳承原住民射箭文化的重要力量。
編竹業因受到工業化影響,至今已成為夕陽產業,老師傅李謙宏仍不放棄,將這份傳統手工藝傳承給兒子李誠誌,也持續製作晾曬米粉專用的「竹笪仔」,在李家父子的努力下,盼望可以將這項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台灣民間的傳統習俗「舞獅」是各大廟宇慶典中常見的表演,在新竹縣芎林鄉,年近80歲的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團長張健銨長久耕耘這項技藝,保留傳統並結合創新,期望將獅藝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