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求學困頓 太魯閣族校長為部落孩童點燈
偏鄉學校裡的小朋友,多數原生家庭的條件都較為貧困,而教育資源也十分匱乏。花蓮縣和平國小的校長艾石生,出生於太魯閣族的原住民部落,從小家境清寒,後來受到資助,努力求學成為校長。他深知偏鄉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也因過去的成長經驗,讓他渴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帶領這些偏鄉學童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偏鄉學校裡的小朋友,多數原生家庭的條件都較為貧困,而教育資源也十分匱乏。花蓮縣和平國小的校長艾石生,出生於太魯閣族的原住民部落,從小家境清寒,後來受到資助,努力求學成為校長。他深知偏鄉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也因過去的成長經驗,讓他渴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帶領這些偏鄉學童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位於宜蘭車站附近的鄂王社區,是由許多傳統工匠所組成的聚落,在這小小的社區內,承載著當地數百年的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口外移,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因此當地有一群熱情居民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當地文化復興也結合環境教育,希望能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
臺灣的古蹟與建築可說是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與記憶,但由於位於地震板塊,這些珍貴文物經常在地震下受到毀損。而有一群人致力於這些百年文化的維護及保存,那就是文物修復師。透過他們,我們不但可以更加認識這個新興職業,還能探索更多舊時代的秘密。
鼓,做為台灣傳統的技藝所用的樂器之一,在台灣各大慶典、廟宇等活動,都會看到形形色色的鼓。而手工製鼓的技藝已經默默在新莊傳承三代,師傅堅持手工製作,把最好的品質傳承下去,並讓震撼的鼓聲圍繞在喧鬧的城市當中。
傳統工藝的傳承,是文化資產保存不可或缺的環節。紅瓦是臺灣古厝特色,然而隨著近代人們對古厝的居住需求下降;以及技術人員供給減少,瓦片修復師因此出現人才斷層。
雞毛撢子是很多70、80年代的人,共同的回憶。不只是單單的打掃用具,也是大家小時候熟悉的「家法」。如今還在手工做雞毛撢子的只剩一人,還剩下多少人會用雞毛撢子?又如何傳承呢?
台灣的傳統戲曲逐漸走向沒落,傀儡戲對於大眾而言更是陌生,位於高雄的錦飛鳳劇團已經有百年歷史,除了平常表演之外,他們更致力於將這項傳統技藝推廣出去。
布袋戲起源於中國,又稱掌中戲,曾經風靡全台灣,但隨著電視、網路的興起,人們的娛樂開始轉型,這項傳統技藝也逐漸沒落。不過,現在台灣有一個兒童布袋戲劇團,擅長將不同表演形式融入布袋戲,「戲偶子劇團」團長在台灣各地巡演,讓大朋友、小朋友認識不一樣的布袋戲。
在信仰多元的台灣,神像雕刻已有三百年歷史之久,因而衍生不同雕刻派系風格。現今台灣粧佛技藝大致可分為泉州、福州及漳州三派,不同派別在佛像的體態上,亦有不同的技藝呈現。
談到老建築修復,一定不可避免提到「屋頂」,原因是因為一些屋齡較大的老房屋,在台灣這個潮濕多雨的環境下,極易排水不易,造成漏水,所以屋瓦修復師這個工作至關重要。然而,屋瓦修復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需要憑藉著矯健的身手,行走在紅瓦屋簷上、修缺補漏,隨著老師傅的退出,年輕人又不願加入,使得如今的修復師傅少之又少,工法逐漸流失。
「青年外流」、「漁業蕭條」成為漁村普遍的形容詞,位於基隆的「八斗子漁村」也不例外。海洋資源枯竭使漁業人數下降、青年人口外流。目前八斗子居民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欲向政府提案,盼守護當地獨有自然景觀,並創造商機吸引青年回鄉。
霓虹燈在生活中逐漸被更便利、更符合大眾需求的LED燈所取代,但即便它消失在台灣街頭,依然有人默默守護這失傳的產業,用創意讓霓虹燈以新姿態閃爍。
龍獅團是重要的台灣民俗文化,也是許多的人共同記憶。位於基隆的長興呂師父龍獅團已有60年的歷史,特別的是,這些學徒中多半曾是誤入歧途的少年,館長呂美吉不辭辛勞將其引導正確道路,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