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精雕細鏤百年工藝 即將失傳的螺鈿技術

記者 劉羽婷、賴虹吟、李芷誼/採訪報導

螺鈿」又名「百寶嵌」,為一傳統鑲刻技藝,意指將貝殼鑲嵌在木頭或漆器上,也因貝殼在過去被視為財富象徵,讓螺鈿成為傢俱上的華麗裝飾。螺鈿約於1950年傳入台灣,當時新竹地區是傢俱重鎮,上百位資深師傅於此,引領螺鈿技藝邁向高峰。其中螺鈿薪傳工藝大師陳甫強秉持父親的信念,致力將螺鈿技藝傳承下去。

陳甫強師傅親自示範工法,仔細解說螺鈿技術。照片提供/種子老師李玲瑩

財富象徵 工序繁瑣

新竹不僅是科技產業匯集之處,亦曾為傳統木工傢俱的重鎮,其中又以螺鈿工藝最具特色。螺鈿薪傳工藝大師陳甫強指出,螺代表貝殼,同時也是古代的錢幣,所以在過去螺鈿為財富象徵。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研究人員陳勇成亦表示,螺鈿技藝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貴重華美的工法各式貝殼花紋和顏色均不相同,使螺鈿藝術具有稀少珍貴性。

每個貝殼都有獨特的花紋和顏色。攝影/賴虹吟

螺鈿製作過程複雜繁瑣,陳勇成提及目前訂定出「25道工序」的標準流程,其中包括分解圖案、選貝、組合、打凹槽、刻線,打蠟等,25道工序步驟區分細密,概略可大致分為圖案設計、材料準備,及最主要的鑲嵌入貝。螺鈿主題設定大多依據中國歷史典故,陳甫強指出,例如以鍾馗來象徵鎮宅驅魔、以劉海戲蟾隱喻財富或是以藥師佛代表健康,將其設計在螺鈿傢俱上,民眾放置在家中具有安定人心的效果。

將鍾馗作為圖案設計,象徵鎮宅驅魔。攝影/賴虹吟

前景未明 傳承不易

新竹螺鈿技術揚名海外,陳甫強表示新竹過去曾是美軍基地,當時傢俱主要外銷至美國,直到中美斷交後才被迫停止輸出,沒有簽約貿易協定、互惠經濟措施,導致新竹螺鈿出口困難加劇,此行業的不穩定性提高。過去傳統技術性工藝大多都遵循「師徒制」,他提及因為基本薪資調漲,加上勞工保險制度日趨嚴格,勞方不願栽培學徒,螺鈿面臨失傳危機。

各式貝殼的產地來自不同地方,大多從中國進口。攝影/劉羽婷

隨著時代演變,新竹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重鎮,陳甫強感嘆自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後,年輕人從事傳統工藝的意願也大幅降低。此外,他也提到人們對傢俱風格的喜好已有改變,發展出極簡風、文青風、鄉村風,甚至是工業風等,讓螺鈿藝術受到威脅,市場也逐漸縮小。陳勇成則指出,因傳統傢俱滯銷,很少業主會委託螺鈿師傅製作傳統傢俱的華麗裝飾,造成螺鈿師傅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結合生活 開創商機

針對螺鈿資深師傅逐漸減少,市場商機萎縮,該技藝將面臨失傳危機,陳甫強認為政府應重視「國寶級人物」,適時提供福利和部分補助,讓傳統技藝師傅願意將工法延續下去。與此同時,新竹市政府亦試圖將螺鈿工藝文化延續和保存,該市文化局職員陳淑惠表示:「文化局這邊無所不用其極在爭取相關經費,也積極提案前瞻計畫,希望可以幫助我們本地的工藝師傅,甚至提供機會給他們到國立單位去參展。」 

面對傳統傢俱市場沒落,陳勇成提到,如果將傳統螺鈿藝術結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例如不侷限將貝殼鑲入木頭或漆器,而是鑲嵌在手機殼上,其造型精美特殊,就有開發新商機的可能性。此外,新竹高商教師陳尚斌也表示,若將設計方向從中國歷史典故延伸至日常,藝術品趨向生活化,例如製作面紙盒和化妝鏡等,就能拉近和消費者的距離,讓螺鈿並非僅是博物館中的藝術品。

將貝殼鑲嵌在化妝鏡外觀,十分精緻華麗。攝影/賴虹吟

文物保護 延續技藝

螺鈿工藝雖在2019年被新竹市文化局登錄為第六件無形文化資產,但如何延續其生命,甚至成為國寶級別的文化資產,陳勇成認為該文化是否有記憶點,以及傳統工藝的轉型二大因素最為關鍵。台灣目前列為國家級別的文化資產大多是木雕類、漆器類、繪畫類等,若想達到此級別,原則上該文化本身的記憶、藝術性都要擁有一定水平,甚至還需評估對整個文化產業是否有重要的貢獻。

政府提供的合作培訓計畫雖能延續技藝,卻僅能維持不讓其失傳,陳勇成感嘆,螺鈿工藝現在更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完整去闡述產業重要性的學者,如果沒有人願意做這件事,那螺鈿依舊只是裝飾傢俱工藝的一種。此外,他也推測近年新竹市政府將會為該縣市內的螺鈿工藝師申請為國寶級藝師,不過令人擔心的是,政府是否補助工藝師,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傳承技藝,提升保存技藝意識,是值得外界關心的議題。

將貝殼依據圖案需求,鋸成合適的大小和形狀。攝影/賴虹吟

傳統工藝轉型方面,陳勇成解釋螺鈿本身就不是一個單獨的工業種類,不像傳統傢俱可以單獨進行買賣,它只附屬於某種工藝的裝飾技藝,加上傢俱行業轉變,螺鈿早已不是商家選材的首選。在困境下要延續傳統技藝,他認為應進駐相關設計師,將老師傅手藝與新思想結合,開拓出另一個市場,但前提是要能夠找到願意去做媒合的人,否則很難實現。

種子師資 扎根校園

新竹市文化局在今年與知名人文實業公司合作推行螺鈿種子師資及師徒制傳藝師培養計畫,並於11月在新竹市將軍村舉辦成果展。該公司專案經理朱佳明表示,展出作品包含陳甫強老師、種子師資及小學生美勞課所製作的作品。朱佳明也提到,民眾的參與度高,參觀人次更達到上千人。

參與此次種子師資培養計畫的新竹縣龍山國小美術老師李玲瑩談及,種子師資培養課程只有短短21小時,培訓結束後,陳甫強會再從參與計畫者當中挑選出幾位資質較好的學員,以60小時的師徒制課程培養。李玲瑩坦言,老師獲得證照後,真正會成為傳藝師的或許只有一至二個,但只要將這項傳統工藝推廣出去,就盡到應盡的責任及義務。

螺鈿製程的標準25道工序。資料來源/李玲瑩、製圖/李芷誼

在完成培訓、獲得證照後,李玲瑩將所學帶回校園。她表示透過合作計畫,有了讓孩子製作螺鈿的經費,雖然自己需要多花課餘時間,幫助孩子完成製作螺鈿前必須準備好的前置作業,李玲瑩分享:「一個班有20幾個人,如果我一次教20個班,那就是上千上百人」。她認為,將螺鈿帶入校園,是推廣最快速的做法。

論及螺鈿傳承,朱佳明提到其實陳甫強並不同意讓種子師資進入校園,他認為應由老師傅來教育。不過朱佳明強調,應要適時交給下一代新血來幫忙、協助,這樣才能夠將這項工藝永續保存。

 

延伸閱讀:

傳統產業無新血加入 26歲玻璃師傅劉哲瑋盼傳承

【攝影報導】玻璃藝術大師許源榮 扎根新竹近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