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消失的台灣民俗技藝 戲劇佈景彩繪師陳明山

記者 邱資馨/採訪報導

在台灣幾乎沒有專門繪製台灣戲劇舞台佈景的彩繪師,陳明山可以說是碩果僅存的一位,經歷時代的變遷,歌仔戲、布袋戲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這份快失傳的特別技藝,他是如何堅持傳承下去的,又是如何把這項台灣民俗技藝帶入到大眾視線裡,拉回老一輩人的記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專題製作陳明山布袋戲彩繪舞台。攝影/邱資馨

佈景彩繪 開啟他的繪畫人生

台灣光復以來,鄉土戲劇文化逐漸蓬勃,戲劇舞台佈景隨之興起。在台灣,早期佈景彩繪分成兩個派系,一是朝陽派,二是良雄派,彩繪師陳明山就屬於朝陽派系,而朝陽派的佈景彩繪技藝起源於一位大陸福州的老師傅張朝陽,將布袋戲佈景彩繪帶進台灣。

出生在嘉義縣新港鄉的陳明山,小時候雖然成績優異,但因為家境不好,所以也無法繼續讀書,在國小畢業考完聯考後,就出外工作賺錢。他曾經從家裡端著糖果出去賣、在高雄親戚家打工做包子賣包子,後來將包子店的工作辭掉,回家鄉新港的戲院打工。

回到家鄉嘉義縣新港鄉,對繪畫有興趣的陳明山時常在家裡畫畫,也會把喜歡的讀物用紙箱繪製成手工電視,做戲劇給鄰居家的小朋友看。在一次因緣際會下,陳明山的父親在嘉義縣大林鎮看到有師傅在招募製作布袋戲舞台佈景學徒,從此14歲的陳明山開始與畫筆為伍的繪畫人生。

歷時4年出師 過程艱辛刻苦

陳明山說,成為學徒後要費時4年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舞台佈景彩繪師傅。此外,陳明山的師傅收他為徒的時候有個約定,那就是吃住都得靠自己,這對當時年僅14歲、身上只有27塊錢的他來說相當艱困。但為了學習專業技能,陳明山無論如何都得堅持下去。

他為了節省住宿費用,決定借助隔壁街住戶的屋簷下,在飲食方面把一顆包子分早、午兩餐吃,晚上肚子餓就喝自來水灌飽自己,盡一切所能節省生活費用。在這樣的環境中,陳明山開始他的學徒生活,而這樣的生活維持兩個月後,被師傅發現,師傅讓他從此都留在租屋處吃飯。

儘管學徒生活十分艱困,但陳明山跟著師傅學習也從不馬虎。從木材挑選、框架製作的木工訓練,再到學習單色彩繪、雙色混色彩繪,最後進階到多色混和彩繪、以及修飾加強光和線條,這些佈景彩繪的基本功,他需要日復一日練習。陳明山說,學習佈景彩繪要從基本功開始學起,基礎打得好才能畫得精細漂亮。

陳明山利用電鋸裁切製作舞台所需木材。照片提供/陳明山佈景工作室FB粉絲專頁

陳明山認為,學習過程中最為困難的部分是「舞台背景」,也就是所謂的風景畫。因為風景是活的,是一個廣泛的想像空間,沒有固定的題材,沒有像人物有臉孔有固定的圖案可以畫,在混色及光影、暗影上更是要準確拿捏,才能使舞台背景顯得自然調合。

陳明山繪製的舞台背景。攝影/邱資馨

陳明山也點出,他與現在其他佈景彩繪師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現今的彩繪師不像當年他當學徒時,基礎打得很好很堅固,因此在佈景彩繪最後作品呈現的透視感、立體感以及構圖方面都略遜一籌。這些基本功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累積,才能慢慢練出使人如臨現場般真實的繪畫手法。

陳明山所製作的布袋戲舞台,使用特殊螢光顏料彩繪而成。攝影/邱資馨

佈景彩繪收入不及花燈醮壇 為傳承回歸

藝術除了給人無限的想像,也能夠啟發感官及感受,但總免不了面對「賺不了多少錢」的現實問題。陳明山從布袋戲佈景彩繪轉換成彩繪花燈醮壇和藝閣的原因,正是因為布袋戲佈景彩繪收入較少,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他的經濟來源必須轉變。

  • 花燈:此處花燈是指,以前雲林縣北港鎮每年元宵節所展覽的「會動的花燈」,將花燈放入劇台,每一個都有不一樣的主題,是屬於北港人的童年回憶。
  • 醮:為道教祭典儀式。
  • 醮壇:用豬、雞、糖果和餅乾等可以拜拜的東西,在祭壇上做一些造型,為普渡所用。
  • 藝閣:是一種由人物與花燈佈景構成的花車,車上由真人扮演各種神話、戲劇人物,並佈置有花草樹木的亭台樓閣,藉此呈現民間傳說或小說戲曲之故事情節。目前雲林縣北港鎮為全台唯一真人扮演的藝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陳明山、維基百科雲林縣政府

但在8年的花燈醮壇繪製經歷後,陳明山抱著傳承台灣傳統技藝的決心,回歸到最初所學習的戲劇舞台佈景彩繪,讓原本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傳統布袋戲、歌仔戲,再次回歸大家眼中,同時也能勾起老一輩人的往事記憶。

陳明山記錄當年他所畫的北港花燈照片。攝影/邱資馨

為了傳承台灣民俗技藝,陳明山打開工作室的大門,提供民眾訪問參觀,同時開設DIY課程讓民眾體驗製作簡單的道具,讓一般人有機會深入了解舞台佈景彩繪的技藝。此外,他也接受全台公家機關的演講邀請和作品展出,並與企業間合作製作酒標,以及將陳明山佈景彩繪登錄嘉義縣無形文化資產,這些都是陳明山傳承台灣民俗技藝的方法。

與啤酒公司合作製作酒標。攝影/邱資馨

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社群媒體網站興盛,為了能讓使用社群媒體的人能看見這項台灣民俗技藝,陳明山也創立粉絲專頁,在個人帳號和粉絲專頁的帳號上頻繁更新、與網友互動、報告工作進度,讓大家了解布袋戲舞台佈景從無到有的過程,留下文化傳承的足跡。

人生如此 前進、奮鬥、努力

曾經有人跟陳明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他用社群媒體在網路上傳承布袋戲舞台佈景這項台灣民俗技藝,欣慰自己活到70歲了還能夠為技藝的傳承做出貢獻,不讓這項特別的民俗技藝消失在眾人目光中。因應環境的變化做出改變,使陳明山的人生變得更加不同。

陳明山為舞台佈景上色。攝影/邱資馨

「前進是人生,奮鬥是證明,努力是真諦」,這三句話是陳明山從年輕時候就開始鼓勵自己的話,想起練習佈景彩繪曾站到睡著吃進顏料的場景,在當時或許覺得很累很辛苦,但回憶起來卻是個有趣的經歷。

陳明山回憶,年輕時後,因為舞台佈景的工作很少,所以也有接廣告和商店的招牌彩繪工作,靠著只有兩支腳的木製梯子爬到高處繪畫,在畫的同時也會被鐵皮屋的鐵皮割傷,是極度危險的工作,但沒有這些汗水與血水交融的歷程,又如何成就現在的陳明山。還好「不成功便成仁」這句話一直激勵陳明山走向更美好的人生,並成就現在的他,為台灣留下值得珍藏的民俗技藝。

 

延伸閱讀:

偶戲漸式微 兒童布袋戲接軌年輕族群

苦心經營數十年 台灣布袋戲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