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採礦歲月 礦工文史館記錄勞動歷史
1940年代是台灣煤礦的鼎盛時期,猴硐曾經是台灣煤礦的最大產區,隨著地表的煤礦被開採殆盡以及石油成為新的主要能源,煤礦產業不得不面臨退場的問題。有一群礦工利用他們的老人年金,建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透過記者實際去訪問礦工,將礦工們最真實的經歷以及工作背景呈現在鏡頭前。
1940年代是台灣煤礦的鼎盛時期,猴硐曾經是台灣煤礦的最大產區,隨著地表的煤礦被開採殆盡以及石油成為新的主要能源,煤礦產業不得不面臨退場的問題。有一群礦工利用他們的老人年金,建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透過記者實際去訪問礦工,將礦工們最真實的經歷以及工作背景呈現在鏡頭前。
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望古車站,早年是為運送慶和煤礦及服務在礦場上下班的煤礦工人而設立。隨著礦業被取代而逐漸沒落,往日的繁榮盛景也不復存在,現如今偶有下車的旅客也是為了尋找隱藏在山林之中的望古瀑布而來。同樣位於平溪線上的三貂嶺車站也見證了煤礦產業的興盛與沒落,然而與望古不同的是,三貂嶺在近年來增加了許多新住民,觀光潮與錢潮也逐漸湧進這個小鎮,然而,對於秘境的保存與經濟的發展如何取捨及共存,也成為備受討論的議題。
去年九月新北市觀光局修復了新北市猴硐的瑞三整煤場,新增的多媒體影像展示和聲光互動科技讓礦工歷史生動地展示在遊客眼前,但是,在地的老礦工卻說,整修過後的博物館缺失了重要的東西,變成了一座「沒有故事」的博物館。
猴硐貓村是熱門打卡景點,但年輕一代鮮少人知曉,猴硐曾以煤礦產業為傲。為了不讓曾興盛一時的在地文化被埋沒,末代礦工創辦礦工文史館,帶領民眾進入礦坑進行深度導覽,了解當時村民賴以為生的煤礦業。
位於金瓜石地區的黃金博物館推出虛擬實境新服務,導入5G新科技,透過這項新服務帶民眾重回民國50年代「本山四坑」的採礦盛景,還有深入坑道的VR體驗,加上10公尺長的「流金時光」沈浸式光影互動,讓民眾真實體驗昔日採金歲月,穿越金瓜石的時空,感受礦工的生活點滴。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金瓜石聚落,早年因開採金礦而興盛,擁有悠久的礦業文化。如今金瓜石已轉型為觀光旅遊景點,遊客可以到黃金博物館,體驗淘金過程。
猴硐曾擁有煤礦第一的殊榮,但在世代斷層後,新生代並不了解猴硐過往的黑金風華及歷經歲月淬鍊的礦工。一群不甘礦業文化被遺忘的退休礦工成立「猴硐礦工文史館」,期盼傳承煤鄉記憶。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合作,籌備「新北市文化記憶庫計畫」,並舉辦一系列礦業文化相關活動,包含實境遊戲及深度導覽等。透過末代礦工們親自解說,讓參與民眾了解台灣煤礦歷史。
「越看到它不堪的一面,就越想愛護它。」留下這句名言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三年前意外的墜機罹難喚醒延宕多年的礦業修法呼聲,但現在礦業法卻面臨重新歸零的窘境。
好山好水的宜蘭是許多人嚮往的地方,但位在員山鄉的內城村和中華村,正面臨一起礦場開發案,仰賴天然水資源的村莊將受到污染,大量砂石車的出入也會危害村民安全,但整個開採程序已經進入環評,讓居民相當著急。
隨著社會進步,以往先民刻苦打造的鄉土文化,常常隨時間消磨殆盡,鮮少有人知道文山區除了出產茶葉外,也曾是煤礦盛產 […]
微小的金礦、銀礦經由細心打磨,形成一樣樣精美的飾品與擺設。金工師傅溫清隆一直堅持打拼至今,就是為了金工藝術的傳承。透過探索一位傳統匠人的故事,我們能夠看到溫清隆的技藝和獨特見解,同時了解金工的意義與價值,讓更多人認識並愛上金工。
台灣山地面積佔全島比例三分之一。隨著人類活動迅速擴展,山區正逐漸轉變為農田、牧場等非自然環境。據自然保育網資料統計,穿山甲主要威脅為遊蕩犬攻擊與競爭棲地。當前必須推廣民眾保育及救傷觀念、致力復育瀕危動物及控制遊蕩犬數量,使生態多樣性及自然環境得以維持。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