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抗癌鬥士楊七喜開餐廳 翻轉剩食庇護無家者

記者 林昱汶/採訪報導

在台中市中區,有間全台第一間民間經營的剩食共食實驗空間,創辦人楊七喜(本名楊惠涵)秉持著「蔬果與人一樣,沒有所謂的剩餘」精神,回收市場因賣相不佳而被淘汰的醜蔬果,並將餐廳廚餘加以利用,賜予剩食新生命成為餐桌上的佳餚,且以自由定價的方式向大眾推廣續食觀念。

楊七喜與市場合作,將剩食化為料理,達到食物拯救與閒置資源的利用。照片提供/楊七喜

儘管毫無背景也能成功

「我想讓他們知道,像我這樣沒有任何背景,甚至連健康的身體都沒有的人,也能夠達到社會所謂的成功。」罹患過癌症、領取急難救助金創業的楊七喜,成立憨人+社會企劃實驗所、七喜廚房,透過行動關懷社會議題,建立愛的循環。

為了想照顧身體羸弱的母親及對姊姊的憧憬,楊七喜13歲時就立志成為網頁設計師,高職畢業後成立工作室接案。為了觀察人生百態,她從19到26歲間從事過33份工作,從網頁設計、賣保險、擺夜市到成為餐廳的儲備幹部,將各樣工作經驗化為創業理念。她說,豐富的工作經驗使她快速打好基底,在創業時能運用所學,獨自包辦大小事。

26歲時楊七喜罹患皮肌炎,當時她經常到獨立咖啡館觀看免費電影,從中認識了社會議題倡議者,「我覺得那些為社會努力的人在閃閃發亮,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楊七喜從此開始接觸社會議題,並獨自發想企劃、設計紙膠帶等藝術印刷品,串聯各咖啡廳進行義賣,為解決核能發電、海洋環境、流浪貓狗等議題發聲。

因誤會而成立剩食共享餐廳

「創辦七喜廚房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楊七喜最先是以販賣印度咖哩創業,當時認為剩下的咖哩及食材丟掉太過浪費,想在廚藝上精益求精的她決定將剩食重新研發成不同料理,並在網路上發布「共享剩食,自由定價」的文章,被大眾轉貼近三百次,因此被誤認為她所成立的是剩食餐廳,「我覺得這個構想比我去做街友送餐更具有社會包容的意義,就順勢做下去了。」楊七喜開始以食物議題發展,也因此做出興趣。

楊七喜以共享剩食的方式成就續食餐念,在餐桌上落實社會議題。照片提供/楊七喜

2018年楊七喜確診卵巢癌,即便正在接受化療,她仍逐步將七喜廚房轉型成明日餐桌,「七喜廚房只是我一個人的廚房,但明日餐桌是所有人的盼望。」續食,就是延續食物的生命,楊七喜希望帶動更多續食餐念議題,翻轉大眾對於續食與醜蔬果的印象。

「你會嫌棄你的朋友或自己的小孩很醜嗎?既然不會的話,那為什麼蔬果醜一點你就要嫌棄它?」楊七喜總是以開玩笑的口吻向大眾介紹剩食議題,希望能讓經過碰撞而無法被使用的醜蔬果成為佳餚,被大眾接受。 除此之外,明日餐桌也是庇護街友、努力邁向臺灣無飢餓的平台。

楊七喜招募志工,發送剩食餐盒給無家者。照片提供/楊七喜
楊七喜長期進行街友送餐,且設立庇護聚落,使高齡無家者有機會翻轉生命。照片提供/楊七喜

許多人不解為何一個生病的人不好好休息、養好身體,找一份簡單工作餬口後再實踐自己的理想。但楊七喜說,得過癌症反倒讓她做得更火熱,沒有人可以阻止她在生病狀態下進行想做的事。她認為許多人將她幫助別人或實踐理想的舉措視為特別,但這就是楊七喜的生命狀態。「情緒是影響身體狀況的關鍵,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也比較開心吧!」她堅定地說。

「我覺得妳走在一條很好的路上。」

領取政府急難救助金起家的楊七喜,曾因繳不出房租,難以堅持理想而想要放棄。但當時她的戶頭突然多出五千塊,且收到了一封信,信上寫著:

「妳還記得我嗎?我是妳三年前在路上幫忙買油的那位阿姨,那時候妳只跟我說妳叫七喜。後來我看到我女兒買的紙膠帶上有妳的名字,我想說該不會兩個七喜是同一個人吧?沒想到一查之下還真的是!

我原本很不喜歡我女兒買紙膠帶,因為我覺得那根本就是在浪費錢,可是她和我說,那是一個具有意義的紙膠帶,是在做善事。我請我女兒搜尋妳的Facebook後,看到妳說想要放棄的那一篇文章。

其實阿姨並不知道妳在做什麼,但我覺得妳走在一條很好的路上,所以阿姨將那50元的油費用所藏的私房錢『百倍奉還』給妳。」

楊七喜哽咽地說,至今談及這個故事都還會想哭,因為她在付出的時候從沒想到要求回報。若她沒有幫忙買油、沒有出版紙膠帶、沒有主動幫助他人,這些善念不會回到她身上。「這件事成為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它讓我從此堅定地走這條路。」

儘管創業過程歷經波折,但所感受到的溫暖使楊七喜仍堅持而歡喜地為社會服務。照片提供/楊七喜

「相信自己、相信你所愛的人,沒事,你做得到!」是楊七喜在經歷過許多挫折後的感悟。一個毫無背景、領著救助金創業,甚至沒有健康身體的平凡女生,這十年來為著台灣剩食環境、庇護無家者奮鬥,持續用渺小的力量成就偉大的夢想。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以「食力」扭轉小農命運 剩食慢燉美味佳餚

不浪費的美德 剩食變續食

疫情下!愛心「待用餐」 盼萬華無人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