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焦點

【攝影報導】陪伴部落學童 文愛志工隊用愛課輔

記者 李安琪/採訪報導
輔大文愛志工隊長期駐足宜蘭寒溪部落,進行課業輔導及生活品德教育,陪伴眾多的原住民孩童。攝影/李安琪

輔仁大學文愛志工隊自2012年成立至今,駐足在宜蘭縣寒溪村陪伴眾多原住民孩童,進行課業輔導及生活品德教育。隊員們透過每一次出隊服務的機會汲取經驗、訓練應變能力,並與部落學童建立良好關係,學童的成長也使隊員的付出受到當地居民認同。設立志工隊的曾聖益憶起初衷,除了鼓勵學生跳脫舒適圈,更應能看見需要,幫助所需。

志工隊隊員陪伴學童一起閱讀課外讀物,探索自然生物的新知。攝影/李安琪

扎根寒溪 找到服務價值

從過去到現在,駐紮在宜蘭縣大同鄉寒溪部落的文愛志工隊,透過不斷的訓練和積累的服務經驗,早已對出隊流程相當熟悉,對他們而言,出隊服務已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周末時,隊員們會自行開車上山,沿途購足料理餐點的食材,抵達部落後便挨家挨戶提醒小朋友:「課輔時間到了」。加入志工隊兩年的白渟婕認為,隊內成員感情融洽且各司其職,是成就隊務順利進行的最大推手。

志工隊從購買食材到烹調一手包辦,讓部落學童能夠安心學習。攝影/李安琪

不過,做好課輔活動不僅要投入時間和心力,礙於學校支援範圍有限,為解決經費吃緊的問題,志工隊也積極參與各類基金會、青年署所舉辦的比賽,藉由投報企劃書來爭取更多經費。志工隊隊員白渟婕表示:「因為要做提案報告,就會更了解你所服務的地方,更清楚自己做這些服務的價值。」

隊員之間感情融洽,也會跟部落小朋友玩在一起。攝影/李安琪

橘色隊服象徵信任 陪伴並瞭解需求 

和部落學童們從頭開始接觸,對於志工隊的隊員也是一大挑戰。攝影/李安琪

志工隊在此服務即將邁入第十年,不同屆數的隊員來來去去,孩童卻能一直與新的隊員間保持密切的關係,除了過去經驗的傳承外,白渟婕說:「即便你是第一次去,但是你只要穿著橘色的隊服,那他們就會無條件相信你。」獲得這樣的信任,她也擔心自己是否具備足夠資格,繼承前人努力而累積起來的成果,發揮服務的精神。

課業輔導的過程中,隊員們除了針對學童弱項加強和協助完成作業外,更具挑戰性的其實是從頭開始的接觸,在歷經漫長陪伴過程中逐漸暸解這群孩子的個別需求。

志工隊員手把手帶著學童,一字一句地閱讀課文,完成閱讀測驗。攝影/李安琪

創隊初衷 曾聖益:鼓勵大學生踏出舒適圈

在輔仁大學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的曾聖益於2012年成立文愛志工隊,至今已經第九年。起初,成立志工隊是為了能夠在大學階段,訓練學生離開家庭的保護傘,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也盡到社會責任。「這個是大學社區化之後很嚴重的一個現象,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離開家」,曾聖益說。鼓勵學生勇敢踏出舒適圈,並培養獨立自主、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是他對學生的期許。

指導老師曾聖益說,希望學生透過與部落學童的相處,培養出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攝影/李安琪

信任的根基 耕出情誼的果 

曾聖益認為,教育的基礎是信任,從隊員和孩童的互動上,不難看出志工隊一直以來耕耘的成果。14歲的黃小瑄(化名)從幼稚園開始接受志工隊的幫助,她直說跟大家的互動都很好,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正值叛逆期,就讀國三準備要升學的她笑著說:「有一次跟媽媽吵架就跑出來,他們(隊員)都陪我聊天,安慰我。」

學童有時候也會鬧脾氣,需要隊員鼓勵和督促他們寫作業。攝影/李安琪

部落感情好,大部分的家庭因為父母在外工作,都是以隔代教養居多,然而祖父母過度寵溺孫子造成了管教上的問題。透過志工隊的耐心陪伴跟溝通,可以明顯觀察到村裡的孩子們學習狀況改善、專注力上升,變得比較願意聽話,街坊鄰居也有目共睹。

村民簡女士欣慰的說:「真的是有改變很多了,至少小朋友回家能夠主動自己寫作業。」並誇讚輔大的同學很熱心,也很願意付出。

志工隊員在課業輔導之餘,也要照顧學生,有小學童不慎擦傷,隊員細心幫他消毒傷口。攝影/李安琪

從訓練到服務 看見部落學童需求

憶起當時落腳在寒溪村的泰雅部落作為服務對象,曾聖益笑說:「這是一個偶然,是一個應許之地。」原本的規劃是和寒溪村路線截然不同的四季部落,但因導航出錯,意外來到寒溪村,看見了這邊的小朋友,進一步暸解他們的學習狀況,決定將錯就錯留下來服務。

或許寒溪村並不是志工隊一開始的選擇,但他認為服務不只以訓練為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夠看見部落學童的需求。

  • 應許之地:詞語來源是指猶太人通過了上帝的考驗,作為獎勵,上帝許諾給猶太人一塊牛奶與蜜的土地地——迦南。在此引申為上帝賜予的指引、指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從輔仁大學開車前往寒溪部落需耗時一個多小時,路途遙遠。製圖/李安琪

教學相長 激發好奇和動力

志工隊創辦宗旨從最初的鼓勵學生離開舒適圈,培養世界觀,漸漸轉為訓練和服務並重,曾聖益期許學生能夠以自身去影響部落學童。他表示:「只是陪伴和關懷沒有意義,那只是刷存在感,重要的是你要怎麼幫助他們,激發對學習的興趣,帶動他們。」

有許多隊員在畢業後仍會回到部落,只因早已和小朋友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對此曾聖益也提到:「看到回去的哥哥姊姊們都在職場上有所為,部落的小朋友有的甚至會有點羨慕,那羨慕沒關係啊!我們還年輕還可以好好努力」。

隊員帶領學童快樂學習英文。攝影/李安琪

結合在地農產品  實踐地方創生

將幫助的口號化為實際行動,曾聖益利用部落自種的檸檬,嘗試與不同酒品做結合,製成在地特色的檸檬酒。在談到酒品研發的過程時,他笑著說:「那些檸檬可能因為土質、氣候的關係,長得不好,皮粗粗的沒什麼汁,可是拿檸檬皮用來做成酒就很適合!」期許未來部落可透過中介的協會,藉由善心人士的捐款將檸檬酒做成禮盒贈出,把部落特色推廣出去,提升能見度。

曾聖益使用寒溪在地種植的檸檬,與伏特加調和出自製「檸檬酒」。攝影/李安琪

志工隊和部落間的連結,比起單向的服務和關照,更像是互相陪伴成長的雙向關係,白渟婕認為最令她感動的是:「他們會牽掛你,好像你在那邊有另一個家的感覺。」在服務以外的時間,隊員也會透過社交軟體和部落聯絡感情,在志工隊中獲得的不僅是服務他人的成就感,還有一份難能可貴的緣分,這些都是在大學正規教育中難以得到的收穫

 

延伸閱讀:

溪口鄉在地創生 從土地教養扎根

台灣在地釀葡萄酒工藝 喝出獨特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