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漆線工藝重生 顏金益貫徹職人精神

記者 蔡采紋、陳妍蒨/採訪報導

陽光灑落在工作檯面上,大量的漆線工具整齊排列,學員們心平氣和將細緻的漆線層層堆疊,這裡是漆線師顏金益在自家搭建的工作室。在這不到兩坪大的工作室,卻承載著顏金益對漆藝40幾年來的執著與熱情。

顏金益在採訪過程中談及對漆藝的熱愛。攝影/陳妍蒨

漆線工藝,自明清以來已有300多年歷史,是項傳統技藝。早期的漆線工藝多用於佛像上。漆線工藝在製作前,需要先經過幾項手續,首先準備好銅油、立德粉、腰果漆三樣素材混合,經過搥打後做成漆土,之後才能夠製作成漆線,漆線的寬度不到一毫米,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一條一條的細細堆疊,將漆線黏貼好後,還需要再鋪上一層金箔,細細的鋪上、刮掉,做工精細,需要極大的耐心、專注力以及眼力。

漆線需一層一層細細的鋪上,需要極大的耐心、專注力以及眼力。攝影/蔡采紋

為了學習漆線工藝,顏金益曾經到過宜蘭、彰化鹿港、新竹等地拜師,然而在當年漆線工藝早期是內傳不外傳的技術,想要學習漆線並不容易,顏金益四處碰壁,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在台北頂替一位退休師傅的位置,才得以如願學習到這項技術。

因為有了先前製作粉線佛像的基礎,顏金益在學習漆線時相較他人更加快速。顏金益表示,粉線佛像與漆線佛像的差別在於,漆線所製出的佛像更為立體以及精細,也更有層次,因此價格更比抹線佛像要高上許多。

  • 粉線:粉線雕是將粉線糊裝入粉線管像擠蛋糕似的,附著在神像上,粗細與否全靠穩定的雙手。粉線雕施工效率高,但是乾燥時會漆料縮較不立體,接線處會有收線時的頓點。

資料來源/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學會

在顏金益漆線的妝點下,神像更顯莊嚴。攝影/蔡采紋

學習漆線工藝已有40年的顏金益拿出了他所製作的太子爺,身上有了漆線的妝點,太子爺的風采展露無遺,這樣細緻的工法,使得顏金益在102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通過登錄為「台北市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保存者」傳統藝術藝師獎的殊榮。他的妻子簡玉惠也給予顏金益在創作上極大的支持,同時也是顏金益的得力助手。顏金益表示,在製作漆線作品時,需要保持心裡的平靜,才能製作出好的作品。

顏金益所製之太子爺漆藝做工精細。攝影/蔡采紋

近年來,由於中國的人力較為便宜,造成許多工廠外移中國,製作完成後的佛像才會再銷回台灣,使得漆線在台灣的產業受到嚴重衝擊,許多漆線師傅紛紛轉行。顏金益表示,現在在台灣製作漆線工藝的師傅已經越來越少了。

眼看這項技藝即將失傳,顏金益嘗試將這項技藝創新,賦予它新的生命,由於先前漆線工藝都使用在神像上,然而一般人並不會特別收藏、觀賞佛像,因此顏金益將這項技術融合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杯子、畫作、飾品、手錶等,讓更多人能夠知曉、學習,藉此傳承這項技藝。

漆線學員顏世涵也表示,漆線創作的作品,除了線條流暢又有立體的美感,可以創作在很多的物件上,令他十分感興趣。

除此之外,顏金益也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因此參與多場國外的展覽、展售、博覽會,期望能夠與妻子一同創造出自己的品牌。

顏金益將飾品與漆線結合,使這項工藝更加貼近民眾。攝影/蔡采紋

顏金益表示,早期漆線多用於圖案、圖騰,他期望能夠將漆線變成一項新的媒材,運用在畫作上,期望可以讓更多人接受、了解,現今市政府也提出了一項傳承的計畫。有機會他也會開班授課,希望這項工藝並非只能在佛像或廟宇才能夠看到,而是能夠進入、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

傳統藝術梅花繡 融合繡技於畫中

布袋戲體驗營 自己動手做

台灣戲曲專校 傳統藝術搖籃十年一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