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鑿刻亡者的最後住處 宜蘭手工棺材

記者 王健寧/採訪報導

宜蘭城隍街上一塊不起眼的招牌,走經過裡面矗立著一個偌大的棺材,這間便是前幾年打造台灣首富王永慶棺木的三合成棺材行。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棺木也出自三合成,旁邊的大大小小的刀具充滿歲月的痕跡。攝影/王健寧

談起小時候,張阿棟跟在祖父身邊學習,從小就會手做小棺材當作練習,長大了便從祖父手上接下店面,至今數十載,仍然堅持祖父的手作棺材作法。

張阿棟從小就會製作小棺材當作練習,現在的一刻一畫都是累積數十年的功夫。攝影/王健寧

走進店裡,牆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工具,老闆張阿棟表示,三合成已是宜蘭乃到雙北地區唯一一家手做棺材行了。

在多年前因為打造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棺木而一舉成名,在不久之後將店面轉型結合文創小店,推出小棺材販賣,除了可以裝飾品、印章,更帶有升「官」發「財」的意味,店中更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許多特殊的棺材模型,吸引許多遊客到此一訪。

但不過是5年前風光開幕,現在到訪三合成,可以看到文創商品的店面已拉下鐵門,不再營業。

張阿棟表示,許多人到訪一探究竟,也有附近的學校會將此當作校外教學的其中一個地點參訪,但人潮始終不代表錢潮,更多人嫌棄他商品太貴,於是售出量始終無法上揚。「說實在,你買的是我的功夫,並不是商品本身。」張阿棟語帶無奈嘆道。

張阿棟娓娓道來三合成從棺材行轉型成文創商店到現在收攤不做的原因。攝影/王健寧

張阿棟現在與網路電商合作,空閒時就坐在店門口刨木做零件,等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再一起組裝,交給電商,所以並不是每次經過店面都能幸運看見製作過程的。

張阿棟現在先刻好零件,等待明年累積一定數量後再一起組裝成完整的小棺材。攝影/王健寧

棺材行內瀰漫著淡淡的木頭香味,張阿棟開心的介紹手上正刻著的木板「這是香杉,算是中價的木頭,非常清香」,聊到起勁,張阿棟甚至打開展示櫃,拿出一個由黃檜打造的小棺材:「你看!」棺材裡面冒出一根根的白色晶體「檜木很容易會有這種晶體,像是香杉也會有,只是很少」,白色晶體晶瑩剔透,更顯得黃檜的高級。

張阿棟手中的是黃檜製成的小棺材,一從展示櫃拿出,檜木的香氣便直撲而來。攝影/王健寧

談到未來,張阿棟並不打算再將手藝下傳,「那時候才剛出師,怎麼可能敢把手藝外傳,如果被別人壓過不就害到自己了嗎?」更提到許多人藉參訪之意,其實都是來看製作過程想學起來,只是太多功夫光用雙眼是無法學習的。

張阿棟也提到自己身體狀況不如以往,尤其視力減弱許多,組裝已比以前困難許多,現在就是加減做,不讓自己閒著。雖說自己視力不好,但刨木及刻木仍是非常精準,尤其小棺材的細節需要更注意,組裝過程絕不能馬虎。

張阿棟自稱眼力不如過往,但刻木的精準度仍然非常高。攝影/王健寧

不過處理這樣的細節也讓視力更趨下降,因此每天的工作時數並不長,到冬天容易乾眼的季節更是直接不做,好好休養,等待年後再開始組裝。

由於不執著於銷量,張阿棟有了許多空閒時間,在棺材行磨練出手藝的他,更參加了許多手藝班,舉凡木製茶壺乃至手剪花通通難不倒他,也成為他的休閒樂趣之一。

張阿棟接下衣缽數十載,手上布滿傷痕,店面及工具也充滿古老氣息,可惜這樣的功夫在張阿棟後無人接手,在追求自動化的時代下,又有多少充滿溫度的手作藝術消失呢?

幾十年來,張阿棟的手上留下了各種傷痕及厚繭。攝影/王健寧

 

延伸閱讀:

手工藍染復生機 三峽子弟共傳承

不再「墨」守成規 大有製墨兩代堅持的手工技藝

創業一甲子 堅持手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