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文教生活

【攝影報導】為鬼神製幣 堅守方寸間工藝傳統

記者 陳昱凱/採訪報導
陳坤輝身為苗栗竹南鎮所剩不多的手工金紙業者,仍堅守這項傳統,持續為鬼神製幣。攝影/陳昱凱

在台灣傳統宗教習俗中,燒金紙既是祭祀方式,也成為台灣人記憶的一部份。在苗栗竹南鎮,金紙產業曾興盛一時,全盛時期甚至有四百多家金紙行,但隨著時代變遷,目前僅剩三家手工金紙行,且因其工序繁雜,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即使如此,手工金紙行第三代經營者陳坤輝仍堅持用最好的品質,與處變不驚的態度持續為鬼神製幣,以延續這項傳統文化。

歷史久遠 民俗信仰

回憶起金紙行的歷史,陳坤輝表示,他們雖早已於日治時期創立,但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金紙是一種「迷信」,因此嚴格管控,除了抓捕任何製作金紙者,甚至會管制紙漿等原料,嚴重影響當時的產業發展。

陳坤輝對金紙的要求嚴絲合縫,用高品質的嫩竹做為紙材,只為減少焚燒金紙造成的環境污染。攝影/陳昱凱

陳坤輝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日本殖民下的台灣成為美軍重要的攻擊地點,例如1943年的新竹空襲,由於非常靠近竹南鎮,讓不少民眾被迫陷入戰爭的殘酷之中,為求神明保佑,不少民眾會冒險偷買金紙,使得金紙需求大增。他笑稱,當時的製作金紙者也是富有巧思,用盡各種方式取得原料,例如將學生用過或不要的筆記本,回收後打成紙漿,作為金紙的紙材。

全程手工 步驟繁瑣 

在金紙製作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都極為重要,陳坤輝表示,首先手工製的金紙紙材一定要選用嫩竹揉打成的紙漿,做出來的品質較佳,在焚燒時產生的煙是灰白色;而一般常用的金紙多為再生紙製成,燒出來的煙是黑色,品質較差且會造成環境污染。

接著金紙必須依照祭祀用法的不同,裁切成不同大小,陳坤輝表示,早期是使用裁刀一疊疊裁,直到1988年,才為金紙行添購裁紙機。他表示,機器能節省人力與時間,但也有一定危險性。陳坤輝秀出滿是皺紋的雙手,其中一隻手指的指甲幾乎消失,他表示,這是在操作裁紙機時不慎誤觸裁刀,使得指甲切掉一大塊。

改用機器裁切金紙效率提高,但也增加了危險性,陳坤輝左手手指的指甲就曾被機器誤傷。攝影/陳昱凱

進入貼錫箔、上色與蓋紅印階段,陳坤輝表示,錫箔片很輕,容易被風吹走,因此金紙行不能開窗,到夏日時金紙行內就猶如一座大烤箱,員工僅能在腳邊擺電風扇散熱。他也提到,通常金紙貼的錫箔會上色,而銀紙則不上色。

金紙行內員工頂著炎日高溫,有條不紊的為金紙貼錫箔。攝影/陳昱凱
貼完錫箔後,須將一疊疊金紙運至戶外曝曬,才算完成基本工序。攝影/陳昱凱

在上述工序完成後,金銀紙需要放置戶外曝曬,在金紙行外可見一整排金紙整齊擺放,形成當地獨特景色。曝曬完成後,最後的步驟則是用活版印刷機為金紙蓋上紅印,陳坤輝表示,為了搬來這台機器,他可是大費周章先拆了金紙行的牆,再用堆高機將活版印刷機運進來。

金紙行內留有罕見的活版印刷機,陳坤輝為了它得先拆牆,再出動堆高機才順利運進廠內。攝影/陳昱凱

修改配方 兼顧環保

現今竹南鎮的金紙產業已大不如前,曾經四百多家金紙行如今僅剩三家,仍會製作金紙者也多是當地老一輩。八十多歲的陳鳳娥是金紙行的員工,雖然得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但她仍以純熟的手法為每張金紙貼上錫箔與上色,她表示自己從七歲起就開始接觸金紙製作,而現在年紀大了,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我們通常都做到中午,下午就去打麻將啦!」她笑著說。

金紙行員工陳鳳娥抱著陳坤輝的孫女一同工作,她在兒時就開始接觸金紙製作,也因此成為金紙行重要一員。攝影/陳昱凱

陳坤輝的女兒陳妙芳也與父親一起肩負起製作金紙的工作,提到竹南鎮金紙行業的衰退時,她感嘆到,製作金紙這項工作原本就收入不多,且相對其他工作更辛苦,不少工序重複性極高非常耗體力,年輕人自然不願來做,剩下的員工也都是老人家。

陳坤輝的女兒陳妙芳神情專注為金紙上色。她感嘆,金紙製作費時耗力,吸引不到年輕人來做。攝影/陳昱凱

陳坤輝則認為,現今環保意識抬頭,燒金紙的習俗正在減少,因此他決定將金紙「精緻化」,持續堅持使用高品質的紙材原料,拒絕會燒出黑煙的再生紙,為金紙上色的染料也從油性改為酒精,讓燒出來的金紙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他則不斷強調:「常常要想怎麼做轉變,山不轉人轉,要持續求新求變。」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市場拍賣王「糶」動果菜競標價格

【攝影報導】祥獅強身健體 「武」出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