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真正的平等 身障求職如何解

記者 孔維恩 / 採訪報導

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常面臨諸多不便,如缺乏無障礙設施的公共空間,導致寸步難行等。障礙及不便讓身障者與社會逐漸脫節,進入職場的門檻也因而升高。為讓身障朋友們能夠擁有謀生技能,近年來,社福單位提供特殊職業訓練,針對身障者的職業和心理設計訓練課程,讓身障者也能在職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鼓勵他們走出家門。

艱難的身障求職路

身障者因行動不便,在尋找工作的路上常常遭受異樣的眼光。患有中度肌肉協調失常的胡元昌,除了走路時身體會有點傾斜、比一般人慢之外,其他都和常人無異,但他回憶到在一開始找工作時,許多公司因為他的外型而直接拒絕,後來通過社福單位的職業訓練,進入環境部擔任行政人員。他表示,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正常人一樣,有時主管甚至會另外交付任務給他。

阿育(化名)輾轉做過洗車員、做麵包等職業,現在小羊苗庇護工場工作,也常教導其他學員。攝影/孔維恩

「反正就是不管去哪裡大家看到我拿著拐杖、走路不方便,人家就不要了。」小羊苗庇護工場的員工阿育(化名),患有多重(智能、肢體)障礙,在說話及行動能力上比旁人稍微慢一些。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在洗車廠工作,後來經介紹到烘焙坊上課,並考取丙級證照,後因腳上裝有一根鋼管、不能久站而輾轉換了多份工作。

一帆風順?入職後面臨的考驗

找到工作並不意味可以鬆一口氣,在職場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往往比想像的還要複雜。張艷秋,重度小兒麻痺患者,是一位瘦小的女士,出行都需要依靠輪椅,四肢因肌肉萎縮而變得異常細小。現在屆臨退休,在家中兼職會計的工作。

出行皆需要輪椅的張豔秋每週都會到身心障礙教會做禮拜。攝影/孔維恩

之前的工作需要到公司作業,對她來說出行就是最大的阻礙。在陰晴不定的台北,出門時需要穿脫雨衣,因此會比一般人花費更多的時間。不僅要提前做準備,若地面溼滑,在路上行進時也需要小心謹慎、預防跌倒。

回顧過往的工作,張艷秋覺得自己已經算是比較幸運的人了,工作都是經朋友介紹、且環境友善。雖然因為個人身體原因,學習新東西的速度會比常人緩慢,但張艷秋沒有因此畫地自限,仍舊希望能持續精進會計這項專業。

創造以身障者為本的工作

身障者的障礙之處各不相同,在我們看來簡單的動作,他們必須要練習很長的時間。現今企業講究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標準作業流程)以庇護工場來說,他們必須學會濕氈、針氈、皮革、金工、打掃、蒸便當……等,每一步都有自己的 SOP ,因此每年就要花費大量時間複習SOP。

為了營造對身心障礙人士更加友善的工作環境,公司可以向政府申請預算改善,例如對肢障朋友來說的桌子高度和廁所進出需要的斜坡等,或是對視障朋友來說,特殊的點字設備等,都可以申請預算。

在庇護工場中的就業服務員則是會依照身障者擅長的能力設計職能強化訓練課程,以分工合作為主,不過於強調生產力,而是著重在自我管理和人際社交的養成教育。

以羊毛氈手工皂為例,會有專人幫其配好顏色,再由視障者氈化,在製作手工皂的過程中,也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工具輔助身心障礙者製作,提升穩定性。

庇護工場在輔導就業同時也設計一些小物讓身障者作業更加便利。圖片下方的框架是為了固定羊毛氈用。攝影/孔維恩

阿育在經歷了許多工作後,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伊甸的小羊苗庇護工場,如今已在這工作第八個年頭,認真工作之餘還不忘指導其他學員更好的完成作品。

回想起每每碰壁的求職之路,阿育表示,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大家看到拄著拐杖的人都不會想要聘用,更何況自己只有高中畢業。對此,阿育希望政府可以給像他們這樣的身心障礙者更多資源和幫助。

政府扶持 讓身障產品優先銷售

為了支持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政府通過了《優先採購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團體或庇護工場生產物品及福利辦法》(簡稱《優先採購法》),明定必須優先採購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團體或庇護工場生產物品及服務。

除了優先採購法外,庇護工場長期由縣市政府勞工局輔導補助,除了專業人力以及設備租金補助之外並有安排專業、行銷、會計等顧問加強庇護工場的輔導。近幾年隨著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的倡議,也有不少國營企業、上市櫃公司開始重視身心障礙議題的支持。

因應優先採購法,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公營事業機構及接受政府補助之機構、團體,會優先採購身心障礙者所製作的手工產品,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攝影/孔維恩

身障者無法走出的門 庇護工場

「過度依賴」是目前庇護工場面臨的難題,身心障礙者不願離開庇護工場到一般職場就業,直接導致尚未接受職業訓練的身障朋友也無法進來學習。

伊甸基金會庇護事業處新北市小羊苗庇護工場組長林建旭坦言,庇護工場終究還是保護性職場,庇護工場盈虧自負,長期以來經營不易,多數依賴政府補助以及社會大眾支持勉強支撐,無法發揮庇護工場過渡性就業場所的社會期待,因此導致多數家屬出現不願轉銜、害怕轉銜、過度依賴庇護工場等問題。

庇護工場內員工人數流動較少,許多求職的身心障礙者難以進入。攝影/孔維恩

重塑身心健康 身障者的心理需求

自羊毛氈手工肥皂發展以來,成員大都是中度失明者的婦女朋友,這項手工帶給這些婦女的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不用再向丈夫開口要錢的尊嚴,和集訓時建立的同儕關係,讓他們從身心靈層面都分別獲得益處。

長期關注及輔導身心障礙者身心狀況的伊甸基金會前主任牧師蔡妙瑛認為,身心障礙者常常因為身體上的侷限,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但隨著特殊設備的發明、拆分工作步驟或是社會的接納程度,讓身障者可以完成自我實現,使其心理要求得到滿足,目前比較需要加強的是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疏導。

以殘障奧運的跑步運動員舉例,在義肢的幫助下,藉由大量練習,運動員可以做出正常的跑步動作,在這個情況下,他和常人無異。最重要的是心理適應,要以健康的想法和實際作爲完成夢想,使身障人士能和一般人享有相同的權利和工作環境,讓他們不會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此外,蔡妙瑛表示,除了他人的幫助外,更重要的是身障者也需要強化自身技能,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拿出絕對的態度,這樣才能形成平等的尊重。

身障人士在庇護工場內完成自我實現,但仍需要注意心理健康的疏導。攝影/孔維恩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深「刻」的修士精神 雕刻及修復藝術傳承 

【攝影報導】文房四寶——硯台 藝術與歷史的風華再現